《歷代詩歌別集·唐五代部分· 張籍詩集》新詩鑒賞
詩別集,八卷,唐張籍撰。籍(766?~830?)字文昌,祖籍吳郡(江蘇省蘇州市),移居和州(安徽省和縣)。早年為孟郊所賞識,貞元十五年(799)登進士第,曾為太常寺太祝、秘書郎等。后升為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遷主客郎中,終于國子監司業。
張詩亦以樂府詩成就最大,其中多為揭露社會黑暗及弊病,描寫人民疾苦之作,表現了詩人對人民深摯的同情。如《野老歌》反映了人民被盤剝的殘酷和生活的困苦。也有的反映了統治階級之間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征婦怨》中寫道:“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可見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和大唐王朝的衰落。《廢宅行》描寫長安被異族入侵蹂躪后的荒涼景象。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類似,人稱“張王樂府”。張氏小詩題材廣泛,在《贈王司馬》(指王建)詩中寫到王氏美德“貯財不省關身用,行義唯愁被眾知。藏得寶刀求主帶,調得駿馬乞人騎”。《昆侖兒》中描寫了南亞(或非洲)一帶的黑人的才能和外貌。張詩風格平淡,言淺意深,確如王安石詩中所說:“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題張司業集》)其七言歌行不長而常換韻,給讀者以急管繁弦之感。
唐時編張集七卷,南唐末張洎輯得張詩四百余篇,編為十二卷,名《木鐸集》。南宋湯中參校諸本,編為《張司業集》八卷,后諸本多由此出。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以此為底本,參照現存各本,1959年排印出版。
上一篇:《歷代詩歌總集·毛詩本義》簡介介紹
下一篇:《詞曲總集·別集·曲·楊夫人詞曲》簡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