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洪秀全
“書生造反” 的悲劇英雄。原名火秀,又名仁坤,出生于廣東花縣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他自幼接受傳統的儒家教育,熟讀《四書》 《五經》 以及史籍之類,十八歲時受聘為本村塾師。洪秀全并不安于塾師生涯,刻意追求科舉功名,數次到廣州考秀才,結果每次都名落孫山。道光二十三年(1843),也就是鴉片戰爭后的第三年,洪秀全最后一次赴考失敗,在絕望和失意中,他想起了七年前他在廣州應試期間,有人送他一套耶穌教的傳道書 《勸世良言》,但當時他功名心重,對其中所宣傳的基督 “福音” 雖覺得新奇,但并沒在意,此時,他再將此書取出來細細研讀,便有了全新的感受。農家生活的艱辛,不甘寂寞的性格,以及對現實的不滿,使他在基督教的 “天國” 中看到了 “永生快樂之希望”。比起儒家經典中 “君君臣臣” 的尊卑觀念來,基督教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的教義更富有魅力。就在這一年,他創立了 “拜上帝會”,并開始外出傳教。據洪秀全自己說,他曾病死七天,醒過來后即能知未來事,又說上帝召見他,世上將有大劫難,惟拜上帝可免。他要求拜上帝會中人,男女以兄弟姊妹相稱,人皆平等。他聲稱自己 “通天語”,說天父名耶和華,耶穌是其長子,自己是次子。他在傳布上帝信仰的同時,更宣傳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 的理想藍圖。經過五年苦口婆心的說教,拜上帝會終于發展成為一個擁有數萬會眾的宗教政治合一的組織。道光三十一年 (1851),洪秀全年滿三十八歲,就在他生日那天,他在廣西金田村正式宣布反清起義,建號 “太平天國”,自稱 “天王”,封楊秀清等人分別為東、西、南、北王,率領一萬多太平軍殺出廣西,一路北上。兩年后,太平軍定鼎南京,改稱“天京”,并分兵兩路,開始北伐和西征。全國為之震動,世界為之震驚。洪秀全決心要將他的“天國”理想變成人間現實,于是在定都天京的第三年 (1853),頒布了 《天朝田畝制度》 這部 “建國大綱”?!短斐锂€制度》 廣泛涉及政治、經濟、司法、婚姻、文化、教育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內容,但其主要內容一是土地分配問題,一是地方社會的組織問題。土地分配的原則是: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具體方案是: “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則分多,人寡則分寡”,并按照產量高低,將土地分為九等,好丑兼搭,分配給各家。地方社會組織的基本原則是 “兵農合一”、軍政合一,即按照軍制,在郡縣之下,凡一萬三千一百五十六家組成一軍,設軍帥一人; 下分師、旅、卒、兩等,分別設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等 “鄉官”?!皟伞?是基層單位,為二十五家,每兩建 “圣庫” 一座,農民每年所得,包括糧食和所有農副產品,除按規定標準留下口糧外,一律上交 “圣庫”,婚喪、生育,以及年老、廢疾、孤獨者的生活,均由 “圣庫”按統一標準支付?!短斐锂€制度》所要達到的目的,據說是“有田同耕,有飯同吃,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但事實上,除了 “兵農合一” 的鄉官制度曾經在太平軍占領區內實施過以外,土地分配方案只是一紙空文,原因非常簡單,這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烏托邦。曾經有學者表示遺憾,說是洪秀全由于客觀環境的局限,沒能將 《天朝田畝制度》 的美好理想變為現實。但經歷過空想共產主義的人都有切身體驗,當這種理想一旦變為現實,無論對個人,還是對民族,都會是一種怎樣的災難。問題的另一面是,洪秀全要求別人“平等”,但自己卻在定鼎天京后,過著帝王一樣的生活,深居簡出,沉溺聲色,而且唯我獨尊,疑忌心重。盡管他天天研讀《圣經》,開口 “天父”,閉口“天兄”,但實際上,滿腦子都是農民意識和帝王思想,基督教“福音” 只是一種工具而已。1856年八月,實際總攬軍國大事的東王楊秀清向洪秀全攤牌,逼洪秀全封他 “萬歲”。洪秀全隱忍不發,巧與周旋,暗中密令北王韋昌輝從江西前線統兵馳京,血洗東王府,殺害了楊秀清全家及其部屬五千多人。然后,洪秀全又誅殺韋昌輝等人,召翼王石達開回京輔政。年僅二十六歲的石達開是當時除洪秀全外碩果僅存的金田首義的諸王,而且文韜武略,深孚眾望。但洪秀全對異姓王不放心,又提拔他的兩個哥哥為王,以箝制石達開,石達開負氣離京出走。天京之變本來已使太平天國大傷元氣,石達開又帶走將士二十多萬人,從此,太平天國便開始走下坡路。1864年六月一日,洪秀全在被清軍圍困的天京孤城中病逝,不久,天京陷落。滿清王朝雖然傾全力剿滅了太平軍,但也耗盡元氣,氣息奄奄,日薄西山。近代資產階級革命,第一目標是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因此頌揚太平天國起義,推洪秀全為民族革命的英雄。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法相宗
下一篇:哲學·學派·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