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集·楚辭
楚辭匯編。“楚辭”是楚地歌辭的簡稱,是一種形式獨特的詩體,古人也稱為 “騷體”。西漢成帝時,劉向奉命典校皇家藏書,將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莊忌、王褒 (賈誼以后均為西漢人) 以及他本人的作品,分為十六卷,匯編成書,定名為 《楚辭》。也就是說,《楚辭》 實際上是原版 “楚辭” 與漢代文人擬作的匯編。東漢時,王逸作 《楚辭章句》,又加上自己的 《九思》,共十七卷。南宋朱熹作 《楚辭集注》,將屈原的作品編為五卷,定名為 “離騷”,將宋玉以后的作品編為三卷,定名為 “續離騷”,刪去了東方朔、王褒、劉向、王逸等人的擬作;另有 《楚辭后語》 六卷,輯錄荀子以下至唐宋人的楚辭體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楚辭》有多種版本,其篇章和卷數各不相同。《楚辭》 沒有注釋是難以讀懂的,故從西漢開始,歷代都有以注釋《楚辭》名家的人,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王逸和朱熹。王逸是東漢人,擔任過皇家圖書館的校書郎,其 《楚辭章句》不但是 《楚辭》第一個完整的注本,也是流傳至今的唯一的漢代人注本。按照通常的看法,漢代人去古未遠,故其注釋具有相當的權威性。如王逸對 《楚辭》 各篇作者的認定,盡管存在一些問題,但后代注家也難以將其徹底推翻。至于其字詞訓詁,更被后代注家視為權威注釋,甚至被后代的字典和詞典作為根據加以引用。王逸生活的漢代,是講究 “經世致用” 的時代,反映在 《楚辭章句》 中,就是處處突出君臣之義,句句強調諷諭寄托,如: “《離騷》 之文,依 《詩》 取興,引類譬喻,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 惡禽臭物,以比讒佞; 靈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賢臣; 虬龍鸞鳳,以托君子。” 《離騷》 的 “香草美人” 有寄托,似乎還能說得過去,當他說 《九歌》 是 “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諷諫”時,就太離譜了。南宋學者洪興祖補正王逸 《楚辭章句》,作 《楚辭補注》,主要是在訓詁名物方面補王逸所未詳。對 《楚辭》 作出全新闡釋的人是南宋理學家朱熹,他的 《楚辭集注》所產生的巨大影響,直到今天也沒有完全消失。朱熹生活在思想解放的宋代,他對漢唐經學的繁瑣與附會非常不滿,認為是誤解甚至歪曲了 “圣人本意”,因此應重新注釋儒家經典,發揚光大孔孟的 “真傳”。朱熹生活的南宋,又是漢民族面對生死危機的時代,屈原的作品引起他強烈的共鳴,他不同意王逸的 《楚辭章句》將屈賦解釋為諷刺君王或訴說冤屈,在其 《楚辭集注》 中,他以 “忠君愛國” 來概括全部屈賦的主題。這種概括得到后代大多數讀者的認同,直到今天,也難以徹底否定。《楚辭》非同一般的總集,它實際上是傳統士大夫 “終極關懷” 的一種體現,因此歷代第一流的思想家或第一流的學者,大都要借助它來表達或表現自己的某種情懷,這就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注本,從而形成所謂的 “楚辭學”。古典目錄著作如 《四庫全書總目》 在“集部”下首列 “《楚辭》類”,以與 “別集”、“總集” 區別,可見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上一篇:文學·文人·梁啟超
下一篇:政治學·人物·武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