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學·電影·德·桑蒂斯
意大利導演。生于意大利豐迪,早年曾在大學攻讀哲學和法律,后人羅馬電影實驗中心學習導演藝術。1940年,他進入《電影》雜志編輯部工作,該雜志團結了一批進步的意大利電影工作者,其中不少人后來成為新現實主義運動的主將。德·桑蒂斯同他們一道撰寫了大量電影評論,二次大戰(zhàn)期間,他還以意共地下黨員和抵抗運動部隊的政治委員身份參加了反對法西斯電影的斗爭。1942年,他與維斯康蒂合作寫出電影劇本 《沉淪》,并作為助理導演參加了此片的拍攝。新現實主義運動興起后的1946年,他與維加諾一起創(chuàng)作了電影劇本 《太陽仍將升起》。
1947年,德·桑蒂斯獨立執(zhí)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 《悲慘的追逐》,從此開始了導演藝術生涯。影片描寫了戰(zhàn)后意大利農村立即著手建立社會主義農業(yè)合作杜的事跡,頭一批合作社碰到的困難,以及它們與試圖阻撓其發(fā)展的地主和法西斯分子的斗爭。是年5月,此片導演應邀去巴黎參加他的這部處女作的首映式,歸途中在米蘭錯過了去羅馬的火車,但卻產生了 《艱辛的米》。作者通過對南方農村的實地采訪和調查,創(chuàng)作出了這部具有強烈戲劇沖突的情節(jié)劇。影片以深刻的社會內容和著名女影星西爾瓦娜·曼迦諾的出色表演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擁有大量觀眾,盡管有人指責導演在影片中賣弄色情。《橄欖樹下無和平》(1950) 在形式上更為細致,卻未能贏得《艱辛的米》那樣廣泛的觀眾。《羅馬11時》 (1952)可視作德·桑蒂斯的最優(yōu)秀影片,也是新現實主義的代表作之一。它是根據一則社會新聞所報道的悲慘事實創(chuàng)作的,反映了羅馬工人的生活,影片那巧妙的構思充分顯示出了作者創(chuàng)作情節(jié)劇的天才。德·桑蒂斯此后拍攝的幾部影片沒能受到評論界的充分估計: 《安娜·賽契奧找不到丈夫》 (1953),《戀愛的日子》(1955)、《人與狼》(1956)、《男孩氣的女孩》 (1960)。但是,這些影片卻顯示了導演的明顯而獨特的追求政治主題和美學分析的傾向。
由于德·桑蒂斯始終不渝地恪守新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美學原則,一貫堅持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意大利工人、農民和其他革命人民爭取勞動權力和社會進步的斗爭,因而不斷遭到壓制和迫害。他的許多影片遭到禁映,甚至在意大利找不到愿為他提供資金的制片人,因而不得不到國外拍片。1958年,他在南斯拉夫拍攝了《一年長的道路》,反映了修筑山區(qū)公路的艱難情形,表現了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充滿希望。此片是他回歸新現實主義的嘗試,但也是最后的嘗試,用他自己的話說:“《一年長的道路》與維斯康蒂的《羅果和他的兄弟們》、羅西的《薩瓦托利·朱利安諾》一起,是60年代初對旨在消滅新現實主義的基督教民主黨政策表示堅決而應份的最后嘗試之一。”1964年,他到蘇聯拍攝了《前進或死亡》(原名《意大利人——勇敢的人民》,又譯《他們走向東方》),這部場面雄偉壯觀的影片,表現了二戰(zhàn)期間意大利軍隊進軍蘇聯但慘遭失敗的經過,盡管影片反映的是歷史事實,盡管影片中充滿了良知和同情,還是有人指責作者挖苦和嘲諷意大利軍隊。在經過長久的閑散生活之后,他于1973年拍攝了《未來人》,這是一部社會諷刺劇,諷刺了當權的新資產階級。
作為新現實主義運動的主將之一,德·桑蒂斯以其創(chuàng)作的具有鮮明思想性、政治傾向和高度藝術價值的影片,獲得了最有才華的新現實主義電影導演的聲譽。意大利著名電影評論家利薩尼在評論德·桑蒂斯的作品時說,他的影片“始終包含著一種寓意,而且是從發(fā)展中對待這種寓意的,那就是當權者總是向孤立的個人開火,而受害者就得冒死向那些無恥的當權者反擊,并且從集體的力量中獲得信心。”這不僅是對德·桑蒂斯的影片,也是對導演本人的最好寫照。
上一篇:西方文學·電影·德·西卡
下一篇:西方文學·電影·費里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