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瓘《陳瓘》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小傳】
陳瓘(1057—1124),字瑩中,號了翁,又號了堂,學者稱了齋先生。南劍州沙縣(今屬福建)人。神宗元豐二年(1079)進士,調招慶軍掌書記,湖州州學教授。七年,知濠州定遠縣。哲宗元祐四年(1089),簽書越州判官,通判明州。紹圣元年(1094),召為太學博士,遷秘書省校書郎。四年,出通判滄州。元符二年(1099),知衛州。徽宗即位,召拜右正言,遷左司諫。以彈劾蔡京,罷監揚州糧料院,尋改知無為軍。建中靖國元年(1101),召為右司員外郎,兼權給事中。以忤曾布,出知泰州。崇寧中,坐黨籍除名勒停,送袁州、廉州編管,以赦移郴州。政和元年(1111),又因上《尊堯集》事,再徙臺州。居臺五年,由于被蔡京、蔡卞等忌恨,獲自便后仍不斷流徙。宣和六年,卒于楚州,年六十八。謚忠肅。
【傳記資料】
《宋史》卷三四五本傳
王偁《東都事略》卷一○○
柯維騏《宋史新編》卷一一八
張元幹《蘆川歸來集》卷四《上平江陳侍郎十絕》、卷八《賀陳都丞除刑部侍郎啟》
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十三
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三《紀事》:政和四年,臣僚上言:“欲望應見任教授,不得為人撰書啟簡牘樂語之類。庶幾日力有余,辦舉職事,以副陛下責任師儒之意。”奉圣旨依。嘗聞陳瑩中初任潁昌教官,時韓持國為守,開宴用樂語。左右以舊例必教授為之,因命陳,陳曰:“朝廷師儒之官,不當撰俳優之文。”公聞之,因遂薦諸朝,不以為忤。
董史《皇宋書錄》卷中
陸心源《元祐黨人傳》卷六
李清馥《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七
【年譜】
陳澤《陳了翁年譜》一卷。見《永樂大典》卷三一四三。
陳載興《陳忠肅公年譜》一卷。見明嘉靖刊本《宋陳忠肅公言行錄》卷首。
闕名編《陳了翁年譜》一卷,傳抄本。
【著述】
陳瓘文集曾于紹興二十九年(1159)秋,應其子陳正同之請,由張元幹加以校訂。《蘆川歸來集》卷九有《跋了堂先生文集》。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十九著錄:“陳瑩中《了齋集》三十卷。右皇朝陳瓘字瑩中,延平人。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嘗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及弟卞之奸惡,章疏十上,除名編隸合浦以死。靖康中贈諫議大夫。自號了翁。”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別集類云:“《了齋集》四十二卷。司諫延平陳瓘瑩中撰。江應辰為集序,以為出死力攻權奸者,天下一人而已矣,非虛語也。”又“《約論》十七卷。陳瓘撰。起戰國至后漢安帝,蓋讀《通鑒》,隨事有所發明者也。”
又陳氏嘗著《四明尊堯集》,謂紹圣中史官專據王安石《日錄》變亂是非。并以此獲遣。今存明刻四卷本,清光緒十年刻十一卷本。
《兩宋名賢小集》有《了齋詩集》一卷。
《宋史》卷二○八《藝文志》著錄:“《陳瓘集》四十卷。又《責瀋》一卷、《諫垣集》三卷、《四明尊堯集》五卷、《了齋親筆》一卷、《尊堯余言》一卷。”
朱彝尊《詞綜·發凡》所稱之《了齋詞》一卷,不傳。今有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本《了齋詞》一卷,共二十三首。《全宋詞》據以入錄。
【序跋】
劉毓盤《輯校了齋詞跋》:葉申薌《閩詞鈔》曰:瓘字瑩中,延平人。元豐二年進士。充湖州、越州、明州幕官。建中靖國初,召為左司諫,極論章蔡之奸,為曾布所構,除名,竄合浦。遇赦,歷移袁、郴、通、臺、楚諸州安置,卒于楚。靖康初,贈諫議大夫。紹興中,特謚忠肅。有《了齋集》,詞附。《宋史》本傳曰:瓘謙和不與物競,惟論章蔡等皆披摘其處心,發露其情慝,最所忌恨,故得禍最酷,不使有一日安。通易數,所言國家事,多奇險。嘗著《尊堯集》,以正紹圣史官所修《神宗實錄》之失,高宗覽之稱善。倅越州,蔡卞為守,奉道人張懷素以為仙。瓘曰:子不語怪力亂神,斯近怪矣。后二十年而懷素誅。獨與劉跛子游,釋惠洪《冷齋夜話》曰:跛子,青州人,拄一拐,歲必一至洛中看花,館范家園。春盡還京師,為人談噱有味。范家子弟多狎戲之。張丞相召自湖湘,跛子與客飲市橋,車騎甚盛,客起觀,跛子挽其衣,作詩曰:遷客南鄉召赴京,輪蹄迎送一何榮。爭如與子市橋飲,且免人間寵辱驚。許中復之內,乃趙概參政之孫女云十許歲時見跛子來覓酒,笑語而去。計其壽百四五十矣。寓京師新門張婆店三十年,日坐相國寺東邸,人無識之者。了齋又贈以詩,不具錄。詩詞多作解脫語,意者亦有所得歟。龔明之《中吳紀聞》曰:瓘初至吳江簿,過鱸鄉亭,亭為林肇所筑,取陳文惠公留題松陵詩“秋風斜日鱸魚鄉”句也。有詩曰:“中郎亭榭據江鄉,雅稱詩翁賦卒章。莼菜鱸魚好時節,秋風斜日舊煙光。一杯有味功名小,萬事無心歲月長。安得便拋塵網去,釣舟閑系畫欄旁。”筮仕之初,已無戀官職之意矣。《了齋集》四庫未著錄,詩文傳者絕少。其詞與蘇、辛,秦、周二派不同。惟陳耀文《花草粹編》所錄《鷓鴣天》一首亦能于歌舞場中現色身相者。宋廣平作“梅花賦”,不改其鐵石心腸,豈沾沾小儒所同日而語哉。光緒甲辰,江山劉毓盤校畢并識。
趙萬里《了齋詞輯本題記》:舒信道有次瑩中《菩薩蠻》元歸詞,見《樂府雅詞》,惜《了齋全集》明以后久佚,其原作今無由考見矣。至了齋事跡,則有元季裔孫陳宣子所輯年譜在,可與 《東都事略》、《名臣言行錄》、《宋史》本傳互證。萬里記。
【總評】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周叔子謂南宋骫骳之習,實清真開之,是則藝苑之公言,誠不能為鄉曲諱也。蓋其先若耆卿之圖俚,介甫之粗劣,山谷之率硬,皆為南宋人權輿。而晁無咎、晁具茨、葉石林等,接續其間,向伯恭、陳了齋尤為庸惡,皆以重名參會南北之際,正聲日替,群妖畢呈。
上一篇:陳康伯《浪淘沙》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
下一篇:陳瓘《減字木蘭花》原文與歷代鑒賞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