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儒教·鬼神
華夏民族最源遠流長的宗教觀念。距今二萬五千至五萬年前,也就是山頂洞人時代,就已經有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古人相信人死后靈魂依然存在,在儒家經典中,稱為 “鬼” 或 “鬼魂”。《禮記·祭義》: “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 除了人鬼外,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林草澤、江河湖海等天地萬物也皆有神靈,甚至還有灶神、門神、路神等等,古代中國人的鬼神世界真是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古人生活在這樣一個鬼神世界中,而且相信鬼神能給他們帶來好運或惡運,于是畢恭畢敬地供奉著這些大大小小的鬼魂與神靈,所以古代祭鬼祀神的儀式之多,幾乎到了無事不拜鬼求神的程度。儒教的基本教義就是以這些祭祀禮儀為基礎的。《禮記·祭統》說:“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 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祭義》說: “合鬼與神,教之至也。” 儒家先哲如孔子雖然有 “敬鬼神而遠之” 和“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明訓,但他卻非常重視宗教祭祀,盡管生活貧困,也不忘祭祀。墨子曾抓住孔子的這一矛盾,說: “您先生既然不信鬼神,何必學祭禮?”其實,孔子并未明確否定鬼神的存在,儒教經典也從未否定鬼神的存在。原因非常簡單: 鬼神觀念是儒家立教的基礎,如果失去了這一基礎,其敬天法祖、忠君孝親等等也就失去了其信仰上的依據。中國古代至少從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無神論思想,例如老莊的 “天道自然”、荀子的“人定勝天”等等,但先知先覺者的睿智并不能成為民族普遍的信仰。有趣的是,連不信鬼神的老子本人后來也被道教奉為太上老君,由人變成了神。在民間,知道太上老君的人可比知道哲學家老子的人要多得多。
上一篇:文學·文體·駢文
下一篇:經濟學·人物·魯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