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文體·楚辭
古代的一種詩體。因其最早產生于南方的楚國,其辭“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被人稱為 “楚辭”。楚國詩人屈原的 《離騷》 是楚辭中的代表作,故楚辭又稱 “騷體”。“楚辭” 之名,最早見于 《史記·酷吏列傳》: 朱買臣以善言 “楚辭” 為漢武帝所寵信。但其本義,當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后才成為專名,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詩體。這種詩體從形式上說,其最顯著的特征是每句可長可短,不是整齊的四言,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語氣詞 “兮”字。楚辭作為一種詩體,并非屈原首創,而是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孟子》 中記錄的《孺子歌》就是現在能見到的較早的形式: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到了屈原手中,這種歌謠體的楚辭便發生了重大變化,除了祭神的《九歌》 而外,他的作品大都是低回往復的長篇詠嘆,這顯然不適宜也無法歌唱,而只能以一種特殊的聲調來 “誦讀”。也就是說,從屈原開始,楚辭便擺脫了短小簡樸的歌謠形式,而成為 “不歌而誦” 的抒情文體,故漢人多將楚辭視為一種賦體,而不是詩體。這種名為 “楚辭” 的詩體所以能在秦漢以后與 《詩經》的四言詩體平分秋色,主要就在于屈原一系列天才創作具有獨特的魅力。西漢帝王多喜歡楚聲楚歌,而文臣如枚乘、賈誼、司馬相如、揚雄等人的創作也深受楚辭的影響,許多詩人甚至模仿楚辭的形式來創作。漢成帝時的學者劉向奉命整理皇家圖書館的藏書,始將屈原、宋玉、景差,以及西漢的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莊忌、王褒等人的作品匯編為一書,定名 《楚辭》。西漢以后,歷代詩人都有以楚辭體來創作的,梁朝昭明太子蕭統編 《文選》,就有 “騷”體; 南宋朱熹編《楚辭集注》,也收錄了從漢至宋的騷體作品。古人甚至將詩人稱為 “騷人”。直到現代,郭沫若還曾以騷體來翻譯英國大詩人雪萊的名作 《西風頌》。
上一篇:哲學·命題·格物致知
下一篇:文學·文人·歐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