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佛經名。梵文Buddhavatamsakamahavaipuiyasutra。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另稱《雜華經》。這部經書的編輯大約在公元2至4世紀中葉間,最早流傳于南印度,以后傳播西北印度和中印度。
該書內容主要發揮輾轉一心,深入法界,無盡緣起的理論與普賢行愿的實踐相一致的大乘瑜伽思想。主要講菩薩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問、大地等法門行相和修行的感果差別,以及依此修行實路證得廣大無量功德等。最后宣說諸菩薩依教證入清凈法界、頌揚佛的功德海相等。從“法性本凈”的觀點出發,進一步闡明法界諸法等同一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無盡緣起等理論。在修行實踐上依據“(三界唯心的教義),強調解脫要在“阿賴耶識”(即心)上用功,指出依十地而輾轉增勝的普賢愿行,最終能入佛地境界即清凈法界。所提出的十方成佛和成佛必須經過種種十法階次等思想,對大乘佛教的理論發展有很大影響。此經以在隋唐時弘傳極盛,形成了華嚴宗。7世紀,新羅僧人義湘來唐愛學,回國后開朝鮮華嚴宗之始。8世紀,日本始建華嚴宗,可見影響之大。
該書有3個譯本:一是東晉佛陀跋陀羅譯的60卷本,三十四品,稱《六十華嚴》或《舊譯華嚴經》;二是唐實又叉唯陀譯80卷本,三十八品,稱《八十華嚴》或《新譯華嚴經》;三是唐乾元二年至貞元十四年由般若譯出的40卷本,稱《四十華嚴》或《貞元經》。中國的注疏甚多,有隋吉藏《華嚴經游意》,杜順《華嚴五教止觀》;唐智儼《華嚴搜玄記》等20余部。
上一篇:《初學記》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歷代刑法考》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