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范疇·動靜
關于宇宙萬物狀態及其變化的哲學范疇。動與靜,已見于殷周金文中,但最早將二字對舉的人,是春秋時代的孔子。據 《論語·雍也》 載,孔子說:“知 (智) 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不過,這并非哲學范疇,而是描述的一種精神狀態或個性。戰國時代的 《老子》(據任繼愈說) 最先將 “動” 和“靜”作為哲學范疇。《老子》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躁” 就是 “動”,“靜” 是“動” 的主宰,這是 《老子》 的一個基本觀念,故其書又稱: “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復命曰常。”認為宇宙萬物的變化規律是靜動靜,將 “靜”視為宇宙萬物的自然狀態,是宇宙運動的最后歸宿。稍后的 《易傳》 以 “動” 和 “靜” 來講宇宙變化之理,認為 “動靜有常”,即動靜都是恒常之理。后來儒釋道三教,都認識到 “動” 和 “靜”是宇宙變化的基本規律,都貴柔主靜,以靜為本,動為末。北宋周敦頤對 “動靜” 進行了系統的思考,《通書》 中有一篇 《動靜》,專門論述 “動靜” 之義,將其視為宇宙生成的終極原因: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南宋朱熹受到啟發,提出“動靜互待”、“動靜互涵” (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無端”(動與靜的對立是永恒的) 等形而上的哲學命題。但他們都是主靜派,如朱熹就說: “靜是太極之體,動是太極之用。”從現代哲學的觀念看,明末清初的王夫之的“動靜” 觀才最為深刻,他認為“太虛本動”,“天地之氣,恒生于動,而不生于靜”,將 “動靜” 視為陰陽的屬性,“動”是絕對的,“靜” 是相對的,甚至認為 “靜”也是一種 “動”: “動靜皆動也,由動之靜,亦動也。”他將宇宙的運動狀態分為 “動動”與 “靜動”兩種: “止而行之,動動也; 行而止之,靜動也。” 又說: “靜者靜動,非不動也。”不過,王夫之的“動靜”觀在當時并沒有產生多大影響,人們普遍接受的是 “主靜”說。《禮記·樂記》: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這種觀念便構成中國古代人生哲學的基本傾向。
上一篇:禮俗學·習俗·別號
下一篇:經濟學·學說·勞心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