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習俗·別號
個人使用的一種別名,簡稱 “號”。古人除名和字外,往往還有所謂 “號” 或別號,始于戰國時代。在漢晉之間,有號者多為隱士,如漢初的 “商山四皓”分別號東園公、角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三國的諸葛亮號“臥龍”,東晉的煉丹師葛洪號“抱樸子”,田園詩人陶淵明號“五柳先生”等。唐代以后,取號便成為文士的一種風氣,而以“居士”、“山人”等最常見,如李白號 “青蓮居士”,白居易號 “香山居士”,蘇軾號 “東坡居士”,蒲松齡號 “柳泉居士” 等。宋代以后,士大夫也競相取號,以顯示風雅。有些人的別號多達幾個,甚至十幾個,如北宋宰相歐陽修號 “醉翁”,又號 “六一居士”;清初畫家朱耷則號 “八大山人”、“雪個”、“個山”、“個山驢”、“人屋”、“良月”、“道朗” 等。名是父親取的,字是行冠禮時由尊長取的,而別號則通常是自己取的,以表達自己的某種觀念或情操。如歐陽修號 “六一居士”,意即一萬卷書、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張琴、一局棋、一壺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個 “一”。朱耷是明皇室,明亡后,落發為僧,號 “八大山人”,因 “八大” 兩字上下連寫似 “哭”非哭、似 “笑” 非笑,以寓亡國的隱痛。在古代,取別號本是文人士大夫的一種風雅,后來一般讀書人也東施效顰,紛紛取起別號來,好象沒有別號就不夠派頭似的。甚至連帝王將相也 “號” 了起來,如清朝乾隆皇帝自號 “十全老人”,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號 “南塘”,晚清權臣袁世凱在罷職家居時曾自號 “洹上漁人” 等。在文人圈子中,互相除稱字外,以別號相稱也成為時髦。此外,古人還常以人的地名(籍貫、居住地或任職所在地)、官名、謚號來作為尊稱,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別號,如孔融稱為孔北海 (孔任北海太守)、湯顯祖稱為湯臨川 (湯是江西臨川人)、蔡邕稱為蔡中郎 (曾官中郎將)、岳飛稱為岳武穆 (岳飛謚號武穆)等。顯然,能被人以地名、官名或謚號尊稱的,都是在傳統社會中有相當地位的人。這是古代中國在稱謂上的最大特點之一。
上一篇:史學·史家·劉知幾
下一篇:哲學·范疇·動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