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國家·中國
中原華夏民族對自己所居之地的稱呼。“中國” 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華夏民族以為自己居住在天下的中央,故稱所居之地為 “中土”、“中域” 或 “中國”,意為 “中原之國”或 “中心之國”。顯然,這個 “中國”并非近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而基本上是一個地理和文化的概念,泛指黃河中下游的文明中心地區(qū)以及在這一地區(qū)建立的王朝,與“中原”、“中州”、“中夏”、“中華”等含義相同。國外多稱中國為 “支那”,如英、法、德、意等國 就 稱 “中 國” 為China或Chine,則是從中古梵文Cina音變而來,一般認為,此稱起源于“秦”。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典籍中還有Serice一稱,漢譯為賽里斯,意思是絲國。俄語稱 “中國” 為Китай,則是契丹的譯音,因為契丹族曾經(jīng)在中國北方建立獨立王朝,因此中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即以 “契丹”來稱中國。“中國”這一觀念集中體現(xiàn)了華夏民族的中心意識,華夏民族曾為自己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自豪了數(shù)千年。明朝萬歷年間 (1573-1620),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北京,見到中國人繪制的輿地全圖,大吃一驚。原來在這幅 “世界地圖” 上,明朝的十五個行省被畫在地圖的正中,在其周圍所繪出的海中,散布著若干小島,在各小島上填著當時中國人所知道的所有其它國家的名字。而所有這些小島加在一起的總面積,還不如中國一個最小的省份的面積大。這幅地圖就是中國人心目中對 “中國” 在世界所處地位的看法的形象反映。當這位傳教士將歐洲人繪制的 “世界地圖” 展示在中國人面前時,中國人也大吃了一驚: 原來 “中國” 不但沒有被畫在地圖正中,而且面積如此之小。當時就有士大夫指斥利瑪竇是騙子。利瑪竇后來在 《中國札記》 中說: “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平而方的,他們深信他們的國家就在地的中央。他們不喜歡我們把中國推到東方一角上的地理概念。”但隨著西方文化的東漸,中國人的這種自我中心意識也逐漸改變,而 “中國”這一古老的詞語也就被注入了新的內(nèi)容,成為近代意義上的國家概念,指由華夏各民族共同組成的地域遼闊的文明古國,其國界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斯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至臺灣及其附近島嶼,南包南海諸島,西南至西藏。中華民國的建立,就標志著 “中國”作為國名從此取得了法定的地位。
上一篇:禮俗學·節(jié)日·中元
下一篇:禮俗學·節(jié)日·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