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學(xué)·節(jié)日·中秋
賞月的節(jié)日,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之中,而八月十五日又是八月之中,故稱 “中秋”。中秋節(jié)正當秋分前后,秋高氣爽,十五是望日,月亮最圓、最亮,故華夏民族自古就有賞月的習(xí)俗。不過,古人心目中的月亮,與今人心目中的月亮是不同的。在古代傳說中,月亮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叫作 “月宮”或 “廣寒宮”,玉兔桂樹、吳剛嫦娥等美麗的神話,更給月宮仙境籠上了一層迷人的魅力。古人甚至將月亮本身當作女神來崇拜。從商周時代起,歷代王朝都有祭祀月神的禮儀活動,叫作“夕月”。《國語·周語上》: “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朝日在春分,夕月在秋分。這種秋分祭月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至清朝,現(xiàn)在北京的月壇公園原名 “夕月壇”,就是清王室秋分夕月的祭壇。古人的中秋賞月,自然也就具有今人難以體會的風(fēng)情韻味,而在古典詩詞中,以中秋賞月為題的作品,更是蔚為大觀。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宋代蘇軾的 《水調(diào)歌頭》: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除了祭月、賞月外,中秋節(jié)還有吃月餅的習(xí)俗,其由來有多種說法: 或說是從漢代中秋敬老用的糍粑演變而來,此時新谷剛好下場,糍粑就是用新米制成的食品,在中秋月夜嘗新,自然別有風(fēng)味; 或者說元末群雄之一張士誠暗中組織反元起義,在餅子餡里夾著寫有起義暗號的紙條,至中秋明月夜,人們吃月餅時看見紙條,紛紛起義響應(yīng),后來,每至中秋吃月餅,以示紀念; 或者說八月十五月圓如鏡,正好象征團圓,吃月餅的習(xí)俗就是取團圓之意。最后一種說法似乎最合情理。
上一篇:政治學(xué)·國家·中國
下一篇:哲學(xué)·命題·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