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史籍·明史
皇帝欽定的最后一部正史。清張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 中編撰時間最長的一部,曾經過三次修撰,第一次在順治二年 (明朝亡國的次年),第二次在康熙十八年,第三次在雍正元年。等到乾隆四年,由大學士張廷玉領銜,奏上《明史》時,距明朝亡國已經近百年了。乾隆四十二年,英廉、和坤、劉墉等又奉命重新修訂,由皇帝 “親閱鑒定”,頒行問世,這才是今天通行的《明史》?!睹魇贰冯m然對于滿洲的興起,敘述暖昧,甚至隱諱其先世與明朝的臣屬關系,但大體上還算得上 “良史”。明代保留下來的史料非常豐富,而前后參加修史的人,多是當時第一流的專家,尤其是康熙時,曾經舉行過一次博學鴻詞試,破格錄取非常之人,被錄取者如朱彝尊、毛奇齡、陳維崧、潘耒等五十人后來都進了 《明史》 館。當時的總裁徐元文還特地向康熙皇帝申請, 將黃宗羲等明朝遺民聘入史館,如果不愿到的,也把他們所著的史書抄來。結果黃宗羲雖然未到,但他的弟子萬斯同卻來了,住在顧炎武的外甥徐元文家中,不署銜,不受俸,只以布衣身份參加撰修 《明史》 的工作?!睹魇贰?的纂修義例,是經過顧炎武、黃宗羲的商討而厘訂的。黃宗羲曾撰有 《明史案》、《明儒學案》等,這些著述都作了萬斯同所撰《明史稿》 的基本材料,而萬斯同的 《明史稿》后來又成為 《明史》的底本。因此,在唐以后官修的正史中,如以總體質量而論,《明史》 是名列前茅的。
上一篇:哲學·論著·明儒學案
下一篇:政治學·國家·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