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xué)·體裁·方志
記載地方情況的史志,又稱 “地方志”。其內(nèi)容包括一地的天文、地理、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教育、田賦、物產(chǎn)、人物、風(fēng)俗、災(zāi)異等,是深入了解各地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我國方志源遠(yuǎn)流長,如 《尚書·禹貢》 記載方域、山川、土質(zhì)、物產(chǎn)、貢賦,《山海經(jīng)》 記載山川、形勢、土性、怪異、古跡等,都具有方志的特點。漢代以后,各種方志層出不窮,有官修的,也有私撰的,方志的體例也日臻完善。由于記載的地域范圍不同,方志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記述全國各地的總志,如 《大元一統(tǒng)志》、《大明一統(tǒng)志》、《大清一統(tǒng)志》 等; 二,記述一省范圍的通志,如 《浙江通志》、《河南通志》 等; 三、記述一府范圍的府志,如 《順天府志》、《江寧府志》等; 記述一州范圍的州志,如 《通州志》、《達(dá)州志》等; 記述一縣范圍的縣志,如 《全椒縣志》、《宣漢縣志》等。自元以后,著名的寺觀、山川、江湖、名勝等也各有專志,如《靈隱寺志》、《廬山志》、《青城山志》、《都江堰志》、《西湖游覽志》等。
上一篇:史學(xué)·史籍·新唐書
下一篇:文學(xué)·附:語言學(xué)·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