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學·道教·道德真經
即老子所著《道德經》。《道德經》本是先秦道家哲學著作,盡管語意玄遠微妙,但絕不涉任何怪力亂神。西漢初年,帝王喜黃老之學,《道德經》也就成為時髦。據說,漢文帝時有一位學者,精通《道德經》,在黃河邊上結草為庵,人稱河上公。漢文帝派人去向河上公請教,誰知河上公回答說: “ 《道德經》是至高無上的學問,要向我請教,就應當親自前來。” 文帝聽了使臣回來的報告,很不高興,便親自前去見河上公。只見河上公坐在那里無動于衷,就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雖然是一個有道之士,但也是我的臣民,而我則是天下的君主,只要我高興,我可以使一個人富貴,也可以使一個人貧賤。”河上公微微一笑,兩手拍了幾下,坐著的身子就冉冉上升,離地面足有幾十丈高,然后在空中對文帝說: “我上不挨天,下不沾地,請問: 我還算你的臣民嗎?你又怎么能讓我富貴或是貧賤?”文帝當然被驚得目瞪口呆,趕緊趴在地上連連叩拜。不過,這段故事并非信史,而是后代道士編造的神話。《道德經》 被神化,應該是在東漢末期,張陵創立最早的道教組織,將老子奉為教祖,將 《道德經》 尊為圣經,并親自作 《老子想爾注》,《道德經》這才成為宗教經典,罩上了神秘的色彩。南北朝時期,道教各派都尊《道德經》為最高經典。到唐玄宗時,始下詔稱其為 《道德真經》。“真” 不是真假之真,而是道教尊稱其人其經的專用名詞,與 “神” 和 “仙” 同義。從唐玄宗開始,宋徽宗、明太祖與清世祖 (即順治帝) 等四位皇帝曾親自為 《道德真經》 作注,這在中國文化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奇跡。
上一篇:宗教學·佛教·道安
下一篇:宗教學·道教·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