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的主要思想內容
偽古文25篇暫且不論,33篇真古文的內容大致如下:
《虞書》4篇記載的是我國上古唐、虞時代的歷史傳說,包括唐堯禪位給虞舜,虞舜和他的大臣禹、皋陶等人有關政治的談話等情節,這4篇都以虞舜為中心,所以稱為《虞書》。
《夏書》2篇中的《禹貢》記載了禹治水以后全國的地理面貌,是我國古代綜述地理面貌的第一部文獻,學術價值極高,人們現在普遍把它作為戰國晚期左右的地理文獻看待。另一篇《甘誓》記載禹的兒子啟征討諸侯有扈氏的誓師辭,內容都是夏朝初期的事情。
當然,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虞書》和《夏書》6篇文辭都不是虞代和夏朝當時的歷史記錄,而是戰國時期,甚至晚至秦代的作品。其中只有《甘誓》一篇已出現于戰國前期學者墨子的著作中,只不過《墨子》引作“禹誓”,文字略有出入,可見這一篇的來源較早,至少在戰國前期即已存在。
《商書》7篇,除第一篇《湯誓》記載商湯伐桀的事情以外,其余6篇都是商朝后半期的史料。其中《盤庚》3篇記載盤庚遷都于殷的時候告諭臣民的講話。其余3篇都記載商朝末年的事,有兩篇與商紂王有關。在這7篇中,只有《湯誓》被人們認為是后來追敘的歷史傳說,其余6篇都是比較直接的歷史檔案。
《周書》20篇可以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包括從《牧誓》到《立政》,這14篇內容最為豐富,是全部《尚書》的精華所在。它們集中記載了周朝滅商以及周人如何鞏固對殷人的統治等情況,主要內容以當時最為重要的政治家周公旦為中心人物;后一部分包括《顧命》以下的6篇,其中《顧命》和《康王之誥》從性質和內容、文字來看,本是一篇,所以,也可以說是5篇。一般認為,《周書》20篇大體都是可靠的真實檔案文獻,其中只有《洪范》似乎應是戰國時期五行學家興起以后的作品。
簡言之,《尚書》的全部內容綜合起來,大致可分為三組:
1.關于堯、舜、禹、皋陶、啟等人的遠古歷史傳說;
2.關于周朝建國初年的重要歷史文獻,尤其重點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動;
3.一些零散孤立的檔案,所屬時代也不盡相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他篇章沒有直接、必然的關聯。
整體而言,當今學術界普遍認為《虞書》與《夏書》皆非虞、夏兩代當時的歷史文獻,而是戰國末期甚至晚至秦代之作。其中《甘誓》的來源不會晚于戰國前期,不過,是否為夏后啟的誓師辭,則未能確斷。《虞書》4篇中的少量字句也被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引用過,至于全篇文字的真實性如何,亦難以斷定。《禹貢》一篇的內容,未曾見諸任何先秦著作,出現的時代可能最晚。
此外,作為主要記錄虞夏商周部分帝王言行的《尚書》,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傾向,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歷史興亡,為國家治理提供有效借鑒。當然,在周初以周公為代表的開明統治群體的倡導下,這種天命觀念較之以往已有了理性的內核:一是敬德。比如:“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大禹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尚書·蔡仲之命》)等等,從而將政權的合理性建基于統治者自身的道德修養上。二是重民。《尚書·泰誓上》說:“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尚書·泰誓中》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五子之歌》亦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等等。因此,統治階層不再視神意為最高準則,而是將施政的落腳點放在了民意和民心上。
上一篇:《尚書》概述
下一篇:《尚書》的歷史地位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