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進步產生重大作用的事件·張騫通西域
漢代一般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新疆境內各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以及中亞的一些國家,統稱為西域。漢武帝時,西域有三十六國,以后分為五十余國。他們經濟生活以畜牧為主,以農業為輔,也有較發達的手工業。當時自玉門關、陽關出西域有南北二道。“從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車,為南道。南道西逾蔥嶺則出大月氏、安息。自車師前王廷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北道逾蔥嶺則出大宛、康居、奄蔡焉。”(《漢書·西域傳》)月氏原是河西游牧民族,因受匈奴人攻擊,向西遷到蔥嶺以外,建立了大月氏國。漢武帝即位后,欲聯大月氏夾擊匈奴,便募使者通使大月氏。漢中人張騫應募前往。
公元前139年,張騫率一百多隨員出使西域,張騫在途中為匈奴所獲,扣留十余年,張騫設法逃出,朝著大月氏方向西行,經過大宛、康居等到了大夏,找到了大月氏人。而此時的大月氏在中亞生活安定,那里土地又肥沃,又遠離漢朝,故無心再報復匈奴。張騫停留了一年回國,途中又為匈奴扣留一年,后由于匈奴內亂得以逃歸漢朝。前126年張騫同堂邑父回到長安。前后已歷十三年。這一次出使,雖然沒能聯絡成大月氏夾攻匈奴,然而一路上張騫親自走訪了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又了解毗鄰的五六個大國,熟悉了西域的政治、軍事、地理、風俗等情況,溝通了漢與西域各族的聯系。張騫通使以后,武帝發使廣求通西域道路,并希求開通一條經西南身毒國(今印度)通向西域的新路,卻始終未成功。前121年,漢軍擊敗匈奴,取得了河西地帶,自此,河西走廊一帶已暢通無阻。前119年張騫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欲招烏孫東遷回到河西故地,并聯絡西域各國。張騫率領三百多人,攜帶大批金銀絲綢禮品和上萬頭牛羊,順利地到達了西域。烏孫國由于當時正有爭奪王位的紛爭,對漢朝又不了解,且畏懼匈奴,不愿東徙,只派譯員送張騫回國。張騫分別派出副使,前往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闐及諸旁國,其中不少國家陸續派人隨漢朝副使到長安,開啟了西域各國與漢朝頻繁交往的年代。元封年間,漢朝派宗室女細君公主嫁給烏孫國君。此時漢在令居以西筑要塞,置酒泉郡,保障與西域的交通。前108年,漢派趙破奴、王恢擊敗與匈奴為友的姑師和樓蘭。前104年,漢武帝又派李廣利遠道出軍擊大宛,經過四年戰爭,大宛亦被征服。從此大宛以東各國與漢使臣頻繁往來。漢宣帝時,在烏壘城(今新疆輪臺東北)設西域都護府,統領和管轄西域各國。
西域道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聯成一體,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同時,中原同西域以至更遠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西域的各種物產向東移植。此后,佛教及佛教文化也經此傳入東土,對中國文化產生很大影響。而漢族人民的先進生產技術,如農業生產技術、穿井術、冶鐵術和各種生產工具,傳到西域,對那里的生產發展有很大促進。漢朝以絲織品為主的各種商品也源源運往西域。漢族人民與新疆境內各少數民族人民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對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有重大歷史意義。
上一篇:書法楹聯·張旭
下一篇:天文歷法·彗星的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