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二十四史
中國古代一套史書的總稱。被古代統治者尊崇為“正史”,具有極高的地位。它包括《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二十四部史書。從第一部《史記》修成于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時代,到最后一部《明史》寫定于清乾隆(1736~1795)初年,整個編撰過程長達一千八百多年?!岸氖贰钡拿Q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形成的。
二十四史在體例上屬于紀傳體,它主要以人物為中心,記載人物的生平事跡和有關的歷史事件的發展、演變。例目主要包括“本紀”、“世家”、“列傳”、“志”、“表”五種?!氨炯o”是按年月次序編寫的帝王簡史,以記載帝王的言行政跡為中心,兼述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重大事件。在各史中,“本紀”都排列在最前面,被封建史學家看為全書的綱。這是封建社會君權至上在史書中的反映?!笆兰摇笔怯脕碛涊d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歷史的,實際上是諸侯的“本紀”,有的則類似于“列傳”?!傲袀鳌敝饕侨宋飩饔?,也兼載我國少數民族,以及與我國互相往來的一些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情況,個別的史還包括作者的自敘?!爸尽保址Q“書”或“考”,是有關各種典章制度的專篇,記述的內容包括經濟、軍事、政治、文化等重要領域?!氨怼?,又稱“年譜”,它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順序,譜列人物和事件。此外,各史的作者在每一篇“本紀”、“列傳”、“志”的末尾,往往用“論”、“贊”、“評”、“史臣曰”等形式,對記載的人物事件進行評論。據統計,二十四史有四千萬字左右,分為三千二百四十九卷,卷帙龐大,內容豐富?!妒酚洝?,又稱“太史公書”、“太史公記”、“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作者司馬遷,字子長,漢夏陽(今陜西韓城縣)人。他于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編寫《史記》,成書于征和二年(前91年),中間曾經受很大挫折?!妒酚洝肥且徊控灤┕沤竦耐ㄊ罚瑥膫髡f中的黃帝開始,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敘述了我國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篇?!妒酚洝肥且徊拷艹龅募o傳體通史,它的取材相當廣泛,而且作者的修史態度嚴肅認真,所以,《史記》記事翔實,內容豐富。對歷史上的階級和階級斗爭,《史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真實情況。司馬遷在《史記》中首創了紀傳體以及正文篇末議論(“太史公曰”)的體例。《史記》不但是一部歷史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優秀的文學名著。它首創的傳記文學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總之,《史記》是一部杰出的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傳記文學的典范。
《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作者是東漢時期的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市東)人。班固死后,由其妹班昭補作,馬續協作共同將《漢書》寫完?!稘h書》包括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它的記事始于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年),終于王莽地皇四年(23)?!稘h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妒酚洝肥且徊客ㄊ?,《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稘h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把“書”改稱為“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后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稘h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其中《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端囄闹尽房甲C了各種學術派別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傊?,《漢書》對漢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漢歷史記載最為系統和完備。但班固的見識卻不及司馬遷,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跟。《后漢書》共一百二十卷,包括本紀十卷,列傳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記載了東漢光武帝劉秀到獻帝劉協近二百年的歷史。其中紀、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的范曄,志的作者是晉朝的司馬彪?!逗鬂h書》記人敘事喜歡以類相從,不論年代的先后,在《史記》、《漢書》已有的類傳之外,《后漢書》新創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等,把同類的人物納入一編。其中,《列女傳》尤為重要,范曄在紀傳體史書中,開創了為婦女立專傳的先例。總之,《漢書》簡明而又周詳,記載有重點而又不遺漏,后來居上,所以淘汰了其他各種后漢書。
《三國志》共65卷,包括《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歷史。作者陳壽,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縣)人。魏、蜀、吳三足鼎立,《三國志》的得名,即由此而來。陳壽是一個有創見的史學家。此外,《三國志》善于敘事,文筆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后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書可以同《史記》、《漢書》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一直流傳到現在?!稌x書》共130卷,包括帝紀10卷,志20卷,列傳70卷,載記30卷。記載了從司馬懿開始到晉恭帝元熙二年(420)為止,并用“載記”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國割據政權的興亡。本書成于眾手。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詔令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為監修,組織編寫《晉書》,主要利用齊臧榮緒的《晉書》作藍本,參考了其他各史。因為有各家晉史為基礎,修史人員眾多,所以只經過三年就寫完了全書。《晉書》效法《宋書》,各志都從漢末講起。后人一致推崇李淳風寫的《天文志》、《律歷志》?!稌x書》的體例與前四史有一點明顯的不同,即增設了“載記”,記載的既不是“正統”君主,又不是“正統”臣屬的“僭偽”人物。十六國中的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秦、后蜀、后梁、后燕、西秦、北燕、南涼、南燕、北涼、夏等國,都收入“載記”,只有前涼、西涼載入列傳。因為前涼的最高統治者張軌原為晉臣,西涼的最高統治者李暠是唐朝皇帝的始祖,在作者看來,顯然不宜列入“載記”?!稌x書》在取材方面,不十分注意史料的甄別取舍,喜歡采用小說筆記里的奇聞軼事,《搜神記》、《幽明錄》中一些荒誕不經之談也加以收錄,損害了它的史料價值。另外,書中有記事前后矛盾和疏漏遺脫的地方?!稌x書》的執筆人,大多數擅長詩詞文賦,有片面追求詞藻華麗的傾向。因此,后人批評它“競為綺艷,不求篤實”。這也是它的一個缺點。
《宋書》共100卷,包括本紀10卷,志30卷,列傳60卷。主要記載了劉宋政權60年(419~479)的歷史。作者沈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人,生于宋文帝元嘉十八年(441),卒于梁武帝天監十二年(513),歷仕南朝宋、齊、梁三朝。《宋書》的志分為律、歷、禮、樂、天文、符瑞、五行、州郡、百官等九目,記述劉宋一代的典章制度,同時也追述了東西晉和三國。類傳大多沿襲前史,但《恩幸傳》與前史不同,主要記載由寒門爬上統治階級上層的人物。《宋書》列傳敘事往往采用帶敘的方法,這是其特點之一。這種敘事方法可以在不增加傳目的情況下,保留更多的歷史人物的事跡。但《宋書》有時帶敘所占的篇幅超過了本傳,這就使文章顯得不夠連貫。
《南齊書》原名《齊書》,宋代始稱《南齊書》,以便與李百藥的《北齊書》相區別。原書60卷,現存59卷,包括本紀8卷,志11卷,列傳40卷。主要記載了南齊二十三(479~502)年的歷史。作者蕭子顯,字景陽,南蘭陵郡南蘭陵縣(今江蘇常州)人,是蕭道成的孫子?!赌淆R書》主要取材于檀超、江淹的書稿,也參酌了沈約和吳均的史著。由于蕭子顯是南齊的宗室,所以《南齊書》中對他的先世極盡回護夸飾之能事。蕭子顯以當代人記當代事,使他在掌握和選擇史料上有便利的條件,能夠記錄許多原始材料。
《梁書》和《陳書》分別記載了梁、陳兩朝的歷史。《梁書》56卷,包括本紀6卷,列傳50卷?!蛾悤?6卷,包括本紀6卷,列傳30卷。兩部書的作者是姚思廉。其父姚察曾受命編寫梁、陳兩朝史,但未完成就死了,因而姚思廉編修梁、陳史書,充分利用了他父親的成果。姚氏父子相繼編寫梁、陳史書,花了數十年心血,對材料的去取和編次下了一番工夫。《梁書》的文筆,在宋、齊、梁、陳四史中是比較好的。它文字精煉,敘事簡潔。六朝和初唐文人,敘事議論喜用駢體文,姚氏父子卻用簡明的散文記述史事,不蹈六朝以來的惡劣文風,后人交口稱譽《梁書》是有道理的。但《梁書》、《陳書》有些地方失于考證,記載不一,并有重復互見的現象,個別地方過多地收錄詔策表疏,致使篇幅臃腫。這都是兩書的不足之處。
《魏書》共130卷,包括本紀12卷,列傳98卷,志20卷,主要記載了魏王拓拔珪登國元年(386)至東魏孝靜帝武定八年(550年)鮮卑貴族政權的興衰史。作者魏收,字伯起,鉅鹿(今河北晉縣西)人?!段簳吩诒炯o之前,別立一篇《序紀》,系統地追溯拓拔珪的先世,這是以前各史所沒有的。《魏書》還首創《釋老志》,記載佛教和道教的盛衰,是一篇重要的史料。但《魏書》的列傳比較繁雜,一人立傳,他的子孫不管有無記述的必要,都附綴在后面,多的竟達數十人,作者是用揚名史冊來取得他們的支持和好感。總之,《魏書》是記載北魏歷史的最原始的材料。
《北齊書》共50卷,包括紀8卷,列傳42卷。主要記載了東魏(534~550)和北齊(550~577)的歷史。作者李百藥,字重規,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縣)人。貞觀元年(627),李百藥奉命撰修北齊史,即在《齊書》基礎上,參考其他史書,增刪潤飾,于貞觀十年(636)定稿。唐中葉以后,《北齊書》逐漸殘缺,到北宋初,李百藥的原文僅存留17卷,其余各卷是后人拿《北史》等書補配的。因為今本《北齊書》是由眾手雜集而成,所以體例混亂,記事也有矛盾之處。
《周書》50卷,包括紀8卷,列傳42卷。主要記載了西魏、北周兩朝的歷史。作者令狐德棻,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吨軙分饕〔挠谖魑菏饭倭?#55361;寫的史書和隋牛弘的《周史》。《周書》較多地反映了一些歷史真實情況,列傳中有一篇《異域傳》,從中可以得知唐代以前國內外商業、交通發展的程度。
《隋書》85卷,包括紀5卷,志30卷,列傳50卷。記載了隋朝38年的歷史。全書由魏徵監修,參加執筆的有顏師古、孔穎達、許敬宗等人。《隋書》志的作者大多數學有專長,熟悉自己所寫的內容,又具有一定的修史技巧,所以志寫得尤為成功?!端鍟窋⑹潞啙?,文筆嚴凈,但有時記錄的事件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不能不說是一個缺陷。
《南史》和《北史》作者為李延壽。《南史》80卷,包括紀10卷,列傳70卷?!侗笔贰?00卷,包括紀12卷,列傳88卷。兩史分別記載了南朝170年的歷史和北朝230年的歷史。全書簡潔易讀,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舊唐書》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記載了唐朝290年的歷史。作者署名“劉晌”,但實際上真正作者應為張昭遠、賈緯等人?!杜f唐書》成書倉促,所以略顯粗糙,但就史料價值而言,卻是不能輕視的?!缎绿茣?25卷,包括本紀10卷,志50卷,表15卷,列傳150卷。是在《舊唐書》基礎上由宋祁、歐陽修修訂而成。《新唐書》嚴謹簡潔,但失去了許多可貴資料,有過簡之嫌。
《舊五代史》150卷,包括本紀61卷,列傳77卷,志12卷。原名《五代史》,又稱《梁唐晉漢周書》,記載了五代十國的歷史。由薛居正監修而成。《舊五代史》敘事比較確切詳盡,史料相當豐富。《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記》,74卷,包括本紀12卷,列傳45卷,考3卷,世家及年譜11卷,四夷附錄3卷。作者為歐陽修?!缎挛宕贰穼Α杜f五代史》加以刪改,文筆較好。但書中大搞“春秋筆法”,用“褒貶義例”來維護封建秩序,這一點很不可取。
《宋史》496卷,包括本紀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傳255卷。記載了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修史總負責人為歐陽玄。《宋史》在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多,由于成書倉促,記事詳略不一,錯誤較多,但仍不失為一部系統而詳細的史書。
《遼史》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國語解1卷。記載了契丹貴族在我國北方建立的遼政權二百多年的歷史。全書由脫脫主持編成。寫作較粗疏,但仍是研究遼史不可缺少的資料。
《金史》135卷,包括本紀19卷,志39卷,表4卷,列傳73卷。主要記載了女真貴族在我國北方建立的金政權120年的歷史。由脫脫等人修成。
《元史》210卷,包括本紀47卷,志58卷,表8卷,列傳97卷。主要記載了太祖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至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約一百六十余年的歷史?!睹魇贰?32卷,包括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220卷。主要記載了明朝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至朱由檢崇禎十七年(1644)共二百多年的歷史。由張廷玉最后定稿完成。
總之,“二十四史”記事起于傳說中的黃帝,止于明崇禎十七年(1644),長達四千多年,包括了我國歷史上氏族公社制、奴隸制、封建制幾個歷史時期。它記事久遠,前后銜接,自成體系,反映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進程。這在世界上是罕見的。當然由于“二十四史”都出自封建史學家之手,必不可免地要帶上其階級的、歷史的局限性。但這無法掩蓋其在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的杰出地位。自從“二十四史”形成以后,全套刊印的主要有過三種版本:清朝乾隆年間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蘇、湖北五個書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務印書館影印的“百衲本”。解放后,中華書局又出版了點校本?!岸氖贰笔欠从持腥A古文明的一套極其珍貴的典籍。
上一篇:古代教育·書院
下一篇:天文歷法·交食及交食觀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