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書院
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出現的一種教育機構。其名始于唐代。唐玄宗開元六年(718)設麗正修書院,后改名集賢殿書院,原為修書、校書、藏書之所。當時私人隱居讀書或聚徒講學之地亦有稱書院或精舍的。如四川張九宗書院,湖南李寬中秀才書院;江西梧桐、皇寮、義門書院;福建松州、鰲峰書院等。唐政府在書院置學士,掌管校刊經籍、經籍遺書、辨明典章,以備顧問應付。唐末五代戰亂,官學衰敗,學者避居山林,擇勝地營建書院之風漸起。唐貞元中,李渤隱居讀書于廬山白鹿洞,南唐時就其遺址建學館,以授生徒,號廬山國學,宋初改稱白鹿洞書院,為藏書與講學之所,書院遂成教育組織。宋初得到官府獎勵,書院大盛,著名的有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河南商丘的應天府書院,湖南衡陽的石鼓書院,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以及河南登封的嵩陽書院,江蘇江寧的茅山書院。南宋隨理學的發展,書院漸漸成為學派活動的基地,如張栻在岳麓,朱熹在白鹿,呂祖謙在麗正,陸九淵在象山,遂有“南宋四大書院”之稱。書院院址多選山林名勝之地,主持人稱“洞主”或“山長”,多為一方著名學者,建置有民辦、官辦、民辦官助等多種形式。教學上富有特色,主要表現為:教育、教學與學術研究相結合,既是教育機關,又是學術研究機構;教學注重講明義理、躬行實踐;允許不同學派互相講學,學者亦可往來問學。并建立“講會”制度,作為學術交流的重要形式;教學方法采取個人自學、集眾講解和質疑問難相結合,尤重讀書指導;師生以道相交,關系融洽、感情深厚。元朝因官府提倡,各地興復新建的書院增至二百余所,多集中于江南。雖仍以民辦自由講學為主,然因山長多為官府委派,授官給祿,生徒亦給銀米,教學以程朱理學為準,控制甚嚴,幾與官學相同。
古代書院
明初興官學,書院沉寂百余年,成化年間才開始慢慢恢復,隨陳獻章、王守仁、湛若水等學派的崛起而興盛。明后期著名的東林書院,提倡氣節,講求實學,開“諷議朝政,裁量人物”之風。嘉靖、天啟年間,曾四次下詔毀書院,亦未能禁絕。清初為防止反清復明思想抬頭,禁止民間創辦書院。雍正時又開始撥款興建書院,至清末已達數千所,但薦聘之權多屬督撫學政等,生徒亦多由官方選錄考核,并以課時文為主,至此,書院已基本官學化。嘉慶年間因漢學日盛和科舉弊端日顯,阮元創設詁經精舍和學海堂,提倡實學,遂有少量專攻經史詞賦書院出現。鴉片戰爭后,近代科學亦在某些書院傳授,并有外國人參與其事。光緒甲午(1894)后,兼課中西實學的書院增多。清末實行“新政”,光緒二十七年(1901)下詔改書院為學堂,書院遂隨學制改革和科舉廢除而告終。1921年,毛澤東取古代書院研究形式,納入現代學校研究內容,創辦湖南自修大學??谷諔馉帟r期,又興建幾所書院,如梁漱溟在重慶創辦勉仁書院,馬一浮在樂山創辦復性書院等。
書院繼承和發展了古代私學的傳統,吸取宗教特別是禪林精舍講學制度和官學經驗,成為與官學相平行發展且具有相對獨立性的一種特殊教育制度。其講習內容以儒家經籍為主,間有專攻武學、醫學者。提倡自由講學,不同學派互相交流。讀書與修養并重,教學與研究結合,師生關系融洽。一些有名家主持的書院,開展學術交流、圖書纂刻等活動,成為培養人才、發展學派的地方文化教育中心。在長期歷史發展中,書院形成了有特色的講學、藏書、供祀的基本規制和學田、學規等各種管理制度。
上一篇:圖書編輯出版·書坊刻本
下一篇:圖書編輯出版·二十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