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農民起義·義和團運動
1900年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民自發的反帝愛國運動。中日甲午戰爭后,帝國主義妄圖瓜分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新興的資產階級企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振興中華,但變法被慈禧太后為首的反動勢力鎮壓。國勢垂危,以農民為主體的人民大眾挺身而出,保家衛國,興起義和團運動。義和團是在義和拳等組織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義和拳、八卦教、白蓮教、梅花拳等民間反清秘密結社,經過長時期的互相對立、滲透、融和,到19世紀末逐漸匯合成一股反帝愛國潮流。義和拳改稱義和團,最早見于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的奏折。1899年夏,繼任山東巡撫毓賢出示將義和拳改稱義和團。同年10月后,清政府在公文中也開始稱義和團。義和團這一名稱,從此逐漸取代了義和拳,或與義和拳通用。
隨著反帝斗爭日趨高漲,義和團也迅速壯大。義和團的基層組織是“壇”,又稱壇口、壇廠、拳廠。壇口大多設在庵、觀、寺、院里,或其他公共場所。后來在署衙、書院、營房,甚至在前沿陣地上,都設上壇口。設壇也稱“安壇”、“鋪壇”、“設廠”。各個壇口都供奉牌位,大多是他們信仰的“神靈”和敬仰的人物。各壇口的人數也不一樣,少則數十人,多則幾百人,甚至上千人、逾萬人。各支義和團的首領,一般稱大師兄、二師兄。各壇口大小不同,師兄數目也不一樣,有的多至六師兄、七師兄。總壇或其系統的領袖,一般稱為老師,也有稱團首或祖師的。義和團沒有形成統一的機構,各地義和團始終處于分散作戰的狀態,加上本身濃厚的迷信色彩,這決定了義和團十分落后的一面。義和團的參加者以男青年為最多,也有一些女青年和兒童。主要是農民群眾,也有一些失業的水手、腳夫、筑路工人、鹽民、小手工業者、小商販和店員,以及散兵游勇。到義和團在京津地區迅速發展時期,不少中小地主、政府官吏和清軍也參加了義和團。
義和團首先在山東興起,在山東興起不久,就先后提出“助清滅洋”、“興清滅洋”等口號。到1899年底,在平原、高唐和直魯一帶又多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到義和團在直隸、京津等地掀起斗爭后,“扶清滅洋”的口號更廣泛地寫在義和團的旗上,成為義和團運動的綱領。“扶清滅洋”的口號,反映了當時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矛盾的極端尖銳,而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暫時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然而,“扶清滅洋”的口號不是一個科學的綱領。“扶清”雖具有保中國的愛國性質,但卻又使義和團放松了對清朝封建統治者的警覺,以至后來被利用、出賣。“滅洋”雖廣泛地吸引了群眾參加反帝斗爭,但具有籠統的排外性質,具有盲目性。義和拳在山東興起后,首先在冠縣一帶展開斗爭,此后不久,義和拳很快又在荏平、平原、禹城一帶活躍起來。僅荏平一縣,“習拳者多至八百余處。”荏平拳民首領朱紅燈、禹城拳民首領心誠和尚,在斗爭中相互聲援,使禹城、荏平、平原等地的義和拳聯成一氣。
毓賢于1899年3月升任山東巡撫,曾先后八次下令禁止義和拳。德國強占膠州灣后,他目睹教會氣焰十分囂張,對義和拳的鎮壓已不太賣力,基本上采用了張汝梅以撫為主的政策。因為毓賢對義和團采取了由“剿”變“撫”的策略,所以他后來被帝國主義指為縱容義和團的罪魁禍首。美、法等國駐華公使壓迫清政府撤換毓賢。毓賢得知這一情況后,于1899年11月派兵逮捕了朱紅燈和心誠和尚。12月,清政府屈從帝國主義的意旨,撤換毓賢,改派袁世凱擔任山東巡撫。毓賢于離任前兩天(12月24日)殺害了朱紅燈和心誠和尚。袁世凱在1900年春初步在山東站穩腳跟后,吁請鎮壓義和團,并派兵圍剿團民,各路團民死傷慘重,廣大群眾對袁世凱恨之入骨。1900年春,由山東進入直隸的義和團,與當地義和團聯合斗爭,聲勢大振。5月,義和團逐漸分成東、西兩路,向京、津前進。在這支向京、津進發的義和團推動下,定義、涿州、新城一帶,逐漸成為義和團活動的中心地區,保定城則完全受義和團控制。天津附近的靜海地區,形成了張德成和曹福田為領袖的兩支義和團隊伍,有團民二萬多人。
張德成,河北新城縣沈各莊人,船夫出身,以操船為業,沿運河往來于天津、獨流鎮一帶,和沿岸的水手、腳行、船戶和漁民們建立了密切聯系,受到他們的擁護。1899年,山東義和團到沈各莊傳授拳術時,他加入了義和團。由于斗爭中十分堅決勇敢,被群眾擁戴為領袖。1900年春,他率團民多人來到靜海一帶建立不少壇口,于是以靜海為中心,附近各處壇口都聽從他的指揮,他所統率的團民,號稱“天下第一團”。曹福田,河北靜海縣人,家境貧苦,不滿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1900年春,在靜海、鹽山一帶進行革命活動,成為這里義和團首領之一。直隸境內沿運河一帶的團民群眾,統統歸張德成、曹福田領導。義和團聲勢的迅速壯大,使外國反動勢力十分驚慌,它們加緊迫使清政府鎮壓義和團。1900年4月,英、美、法、德四國聯合向清政府發出照會,限期剿滅義和團。5月間,各國公使見清政府已無法控制形勢,便策劃直接出兵干涉。6月2日,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國侵略軍四百五十余人,以保護使館為名,陸續由天津抵達北京。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八國聯軍2066人從天津租界出發,向北京進犯。八國聯軍沿途遭受義和團和清軍的阻擊,在落垡、廊坊一帶遭到襲擊,6月22日被迫退回天津。與此同時,俄國海軍中將基利杰勃蘭特邀集各國駐華將領會議,密謀進攻大沽炮臺。6月17日,攻陷大沽炮臺。
6月18日天津義和團和清軍進攻當地紫竹林租界,開始了天津保衛戰。老龍頭車站既是從大沽向津、京運兵的樞紐,又是租界與外界聯系的要地。曹福田率領義和團眾與馬玉崑率領的清軍合力猛攻,車站幾經易手。7月1日,張德成率部再次攻打租界,因遭到敵軍的猛烈阻擊,被迫撤出。從6月15日開始,北京義和團和清軍開始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在西什庫教堂,戰爭時斷時續,義和團團眾和清軍打死打傷了一些守堂敵軍,但始終未能將教堂攻下。東交民巷使館區是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在中國的指揮部。6月19日,這里的侵略軍以英國公使竇納樂為總司令,肆意殺害義和團和中國居民。6月20日,清軍董福祥部與義和團開始圍攻使館。頭三天就燒毀了比、奧、荷、意四國的使館,并一度攻入德、法使館。但是,清政府明令攻擊使館,暗地里卻加以保護,繼而公開保護。6月21日,清廷經過數次“御前會議”的激烈爭論,對各國宣戰。宣戰后,清政府發給北京義和團粳米二萬石,銀十萬兩,任命載勛、剛毅等人統率義和團,制定“團規”,加強控制。在南方,帝國主義操縱各省督撫,制定《東南互保章程》,維護半殖民地秩序。“東南互保”的制定使得帝國主義和東南督撫密切地勾結在一起,便利了帝國主義集中力量鎮壓北方軍民的反抗。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7月30日成立“天津臨時政府”,實行軍事殖民統治。8月4日,八國聯軍二萬多人進犯北京,8月14日,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偕光緒帝倉皇出逃。侵略軍在北京恣意燒殺搶掠,中國“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中國人民遭受不可估量的損失。義和團退向農村,繼續戰斗。八國聯軍增兵向張家口、保定進發,俄軍六路進犯東北。各國為爭奪在華利益展開激烈的明爭暗斗,最后同意保全清政府。慈禧在逃往西安的途中,一面諭令對義和團“嚴行查辦,務凈根株”,一面任命李鴻章與奕劻為議和大臣,不惜高價加緊乞和。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簽署《辛丑條約》。
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它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阻止和打亂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它也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走狗清政府的反動統治,義和團運動以后,清政府不得不宣布實行“維新”,從而客觀上加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加速了清朝封建統治的覆滅。
上一篇:抵御外侮·中法戰爭
下一篇:圖書編輯出版·書坊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