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岑潑翠圖
明·董其昌作
紙本水墨
縱二二五.七厘米
橫七五.四厘米
藏上海博物館
董其昌是明代中葉以后在畫史上有特殊成就的重要作家。他把中國繪畫筆墨和色彩技法,從傳統被動的反映方式,引向自覺的純藝術思考。他要求畫家有藝術表現上的主宰作用,把繪畫自身置于獨立的構思形式上。藝術的形式,是畫家素養、情性、靈感的形象表露。主宰在心而心含萬象。這個萬象,當然也包括傳統,但就如他自己所說:“神仙自能拔宅,何事傍人門戶。”(見《〈董其昌容臺集〉序》)由于董其昌所取者廣,對于后人的影響也自是不同。得其“法”者,有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這樣嫻熟技巧、出手成章的畫家;得其“道”的,有八大、石濤這樣天馬行空、獨行其是的作者。而后世之貶董其昌的,往往只見口不離玄宰的“四王”徒具古人形骸的一面,而不知八大、石濤,原也是取曹溪一滴而放蕩江湖的事實。
這幅《遙岑潑翠圖》,在董其昌可說是屬于少見的巨幛大幅。它的微妙處首先在它的結構布局,猶如董其昌平時山水小幅的擴展。章法十分簡單,上下相對,左右開合。筆墨無多,坡樹三株,遠山一抹。在表現上也像畫小幅山水似的從容揮灑。但就在這樣的平淡章法、無多筆墨之間,給人以秾郁而不繁瑣、開曠而不空疏之感。筆力是那樣的勁韌,如綿裹鐵,通體氣勢飽滿,顯露著作者深厚的功力和筆無妄下的特色。
畫面前部右下,安置一個坡腳,用三株大樹穩住全幅的三分之二。這個坡腳畫得比較細致,不但用線勾出卵石和重疊坡面,而且利用苔草的皴點,使坡面前后層次醒目。雖然是幾根線,但有圓亦有方棱折角的變化,用墨也有濃淡輕重的不同。因此它在畫面上顯得很扎實而有分量。整個坡腳用淡墨加以渲染,所以和湖面的關系交代得十分清楚。給人感覺是整個坡腳覆蓋在大樹的蔭陰之下,而僅留有微薄的光影。這樣處理的效果,是突
出了三株大樹的受光亮度。試看其中的一株夾葉樹,它處于左右兩株以濃墨作暈點和垂條葉的大樹中間,作者利用紙地的素白,以老辣的筆觸作垂爪勾勒夾葉,于是在白底黑線的襯托下,顯得分外光亮而精神奕奕。這種光亮程度使左右兩株用濃墨襯托它的樹,也感覺到它們的黑不是光的暗度所造成,而是由于濃重的翠色在光照之下呈現的郁郁蒼蒼。
在這一部分的上面,他就一變其表現方法,用平頭橫點,疏朗地點綴了一些島嶼煙汀,清淡灑脫。接著遠山是極有魄力地把水分飽和的筆頭,蘸了些許濃墨,一筆往上直掃而下,既是米家云山,亦屬馬、夏斧劈。由于筆尖帶墨較重,一掃之下,原來混沌未開的天地,驟然出現天色山光,有鬼斧神工的體勢。如果沒有筆墨素養上的深厚功力,能用這樣簡略的筆墨,表現出一個浩蕩的空間來嗎?不要泥著看董其昌“南北宗”的一些論調,就以為他對技法表現抱什么門戶成見。其實他的繪畫實踐兼融南北,對傳統可說是神通理會。就從這幅《遙岑潑翠》來看,他對董源、米芾、馬、夏都有精深的造詣。表現方法是不囿一法,也是不舍一法的。這幅畫無論是線,是點,是渲染,都那么踏實、渾厚、果斷。設想這些離開他書法的深厚工夫,能有這樣的厚重、穩實、深沉的境界嗎?
遙岑潑翠圖
在畫幅的上端,他自題“王洽潑墨,李成惜墨。兩家合之,乃成畫訣”十六個字。這里不談董其昌究竟見過王洽、李成的真跡沒有,重要的是他說的潑墨、惜墨,“兩家合之,乃成畫訣”這個旨意。墨要敢潑又要惜,只有懂得惜才能發揮潑。在潑上能看到畫家的惜,這才顯得筆墨的分量來。
傳統藝術在表現方法上任何一種革新,都是前人辛勤探索所留下的珍貴足印,重要的是后人要依據自己所處的時代、自己的素養去領會。想抹煞是不明智的,要一腳踢開無非是嘩眾取寵的蠢舉。《遙岑潑翠圖》接受了董、米、馬、夏的傳統,但表現的是明代后期董其昌自己的藝術素質。說他是繪畫發展上的衰頹、式微,行嗎!他用米芾的靈氣運董、巨的渾厚深沉,略董、巨之繁取馬、夏之簡,有文人之精魄而無馬、夏的匠氣,代表著時代的精神和畫家的氣質,這能說是衰頹嗎?能說是藝術的式微嗎?
董其昌在他的《論書冊》里說:“那吒拆肉還父、拆骨歸還母。須有父母未生前身,始得楞嚴八還之義。所謂明還日月,暗還晦昧,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大慧師曰:‘猶如籍沒盡,更向汝索錢貫。’比喻更佳。今有窮子,向大富貴長者稱貸錢刀,儼然富家翁。若一一償子錢,別有無盡藏,乃不貧乞,否則依然本相耳。此語余以論書法,待學得右軍、大令、虞、褚、顏、柳一一相似,若一一還羲、獻、虞、褚、顏、柳,譬如籍沒還債已盡,何處開得一無盡藏。若學二王皮肉,還了輒無馀。若學右軍之靈和、子敬之俊逸。此難描難畫處,所謂不還者是汝也。”(見《石渠寶笈續編·寧壽宮》)
這節話代表著董其昌繼承傳統的真諦所在,也是四王和八大、石濤學董的分道處。而《遙岑潑翠》一圖,正是代表了董其昌這種素養的重要作品。這幅畫的創作時間,應在天啟五年(1625)之后,畫家已是七十多歲的老翁了,然而運筆還能如此勁利,墨又明潤清澈,一無凝滯,的確不愧是一代宗師。他說趙孟頫“守法不變”,缺乏“洛神疏雋之法”,不能“縱逸多姿”(見《容臺別集》)。我們讀了他《遙岑潑翠》一圖,會感覺到這些見地的可貴和他對前人傳統的超越。
上一篇:《匡廬秋瀑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青弁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