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隊舞
從隋唐燕樂中發展出來的一種宮廷舞蹈形式。從唐代開始應用“隊舞”這個名詞,但“隊舞的形式在唐代還不普遍。宋代,隊舞成為宮廷樂舞的主要形式,它是融合了大曲、詩歌、朗誦、舞蹈的綜合性表演。宋代很多隊舞都和唐代的舞蹈有關,如《柘枝》、《渾脫》、《劍器》等到宋代成為《柘枝隊舞》、《玉兔渾脫隊舞》和《劍器隊舞》等。宋代“隊舞”流行,體制日趨完整,舞蹈的設計刻意雕琢,力求有詩情畫意,能產生優美的意境。隊舞多在皇帝生日或其他大慶的日子,在宴會上和百戲、雜劇同臺演出。隊舞演出時,演員人數很多,都有明確的分工,大都是先由竹竿子引著幾個領舞的演員上場,列隊站好。竹竿子念致語,說明節目內容和幾句吉利話,然后指揮眾多的歌舞隊出場,這叫“勾隊”。奏樂、起舞,中間有竹竿子和花心的問答,再起舞,奏樂,演出結束,竹竿子指揮舞隊出場叫“遣隊”或“放隊”。演員有以下幾類:“杖子頭”由最佳演員構成,站在舞隊前,負責念口號,有時也兼歌舞,他們頭上裹著曲腳向后指天的幞頭、簪花,穿紅黃寬袖衫,手里拿著銀裹頭的杖子,所以稱“杖子頭”;“參軍色”,因手執竹竿子指揮演員上下場,所以又叫“竹竿子”,負責念致語,同“花心”問答;引舞的五人,四人圍著一人,中間者即“花心”,任獨舞,朗誦詩,并與“竹竿子”問答;“后行”,即在舞隊后面的樂隊,任伴奏;“歌舞隊”是隊舞的主體,表演隊舞中的成段歌舞。元代隊舞繼續發展,基本上承宋代舊制,但元代隊舞宗教色彩更濃,而且隊舞中遺留著狩獵游牧生活的內容,非中原傳統的樂曲也廣有應用。較之宋代隊舞,欣賞成份明顯減少。隊舞發展到明代,基本上都已是為政治服務的、禮儀化的東西。
上一篇:音樂戲曲·長生殿
下一篇:音樂戲曲·陽關三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