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方言
全稱《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隋書·經籍志》略作《別國方言》,一般略稱《方言》。舊本題漢揚雄撰,但《漢書·揚雄傳》和《漢書·藝文志》都未提及揚雄撰《方言》事,漢末應劭在《風俗通義·序》中首次提出為揚雄所撰,其后杜預注《左傳》、葛洪撰《西京雜紀》、常璩撰《華陽國志》并稱揚雄《方言》,宋人洪邁疑《方言》非揚雄所作,而清人戴震、盧文弨、錢繹、王先謙、王國維、羅常培等都認為是揚雄所撰。
《方言》共13卷,是中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匯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國第一部方言辭典。揚雄向集中在都城的各地孝廉和士兵調查記錄方言,再經整理,歷時二十七載,方成此書。體例與《爾雅》相同,每條先列同義詞,再用一個常用詞來解釋它。編排的順序也大體按《爾雅》的分類,只是不標出類名。其中的通語、凡語、通名、四方之通語,即當時的通用語。又錄古(先秦)今(西漢當時)方言,并大致劃分當時的方言區。本書忠實地記錄了漢代方言的大致情況,其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它的貢獻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提供了大量漢代各地方言口語詞匯;二是提供了大量漢代各地通用的共同語詞匯;三是間接提供了大量漢代方言地理的面貌。同時,《方言》對我國文化史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價值。《方言》是中國語言學史上第一部方言學研究著作,也是第一部以活語言為研究對象,采用實際調查方式搜集資料,然后條分縷析,形成科學體系的研究著作,同時它又是一部重要的訓詁專著,它的成就是巨大的。但它也有一些缺點和不足,如書中地域名稱過于雜亂、詞語解釋不夠完備、有些詞的訓釋有誤、詞語分類過于粗疏等。《方言》的版本自宋代以后有很多種,但多數有錯漏、妄改。南宋慶元六年(1200)潯陽太守李孟傳刻本,是現存最早的版本。對《方言》進行研究的有:戴震《方言疏證》、郭璞《方言注》、盧文弨《重校方言》、劉臺拱《方言補校》、錢繹《方言箋疏》、王念孫《方言疏證補》、周祖謨《方言校箋及通檢》等。
上一篇:醫學·新修本草
下一篇:古代典籍·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