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編輯出版·雕版印刷
對圖書出版業具有重大貢獻的印刷技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出現時間爭議很大,歷來有隋代說、唐代說、五代說等。但有實物為證的系唐代說。元稹于長慶四年(824)為白居易的《長慶集》作序說:“樂天秦中吟、賀雨、諷諭等篇,繕寫模勒,炫賣于市井”,“模勒”解釋為刊刻。《舊唐書》文宗本紀中載:“大和九年(835)十二月‘丁丑’,敕諸道府,不得私置歷日版”。這是禁止民間私刻歷書的事。雕版印刷術是在我國古代印章和刻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蓋印和拓石兩種復制文字方法的結合和統一。在敦煌發現的唐咸通九年(868)年雕印的《金剛經》是世界上最早有明確日期的雕版印刷實物。雕版印刷先在民間流傳,雕印佛經、識字課本、歷書等與日常生產、生活有關的讀物。直至長興三年(932),馮道建議國子監開雕儒家九經,這時雕版印刷才被國家認可。雕版印刷的書籍,克服了以往抄本書的缺點,促進了書籍的大量出版發行,因而推動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我國古代大量的文獻典籍能夠流傳和保存下來,雕版印刷術具有不可磨滅的功績,它不僅對我國,也對全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雕版印刷術的出現,使我國圖書出版業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時期。
上一篇:書法楹聯·隸書
下一篇:音樂戲曲·霓裳羽衣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