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溫疫論
中醫溫病學著作。二卷。明吳有性(生卒年不詳)。明末著名醫學家。江蘇吳縣人。崇禎十四年,溫疫流行,山東、浙江、江蘇、河北等地感染者甚眾,到五六月份情況更嚴重。當時醫人誤用傷寒法治療,毫無效果。作者靜心研究,對病因、病機深入探求,加上平時所用驗方,著成本書。上卷列溫疫病之源,傳變不常等內容;下卷主要論述雜氣等內容。本書是我國第一部溫病學專著。吳氏認為“夫溫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其傳有九,此治疫緊要關節”。書中認為溫疫與傷寒不同,如果“守古法則不合今病”。大膽突破前人的六氣致病學,創“雜氣”學說,認為“雜氣”是一類致病的物質,其為病重者,又稱為“癘氣”。所以溫疫是感受癘氣而引起,邪氣由口鼻而入,伏匿膜原,迨其潰發則有九種傳變。在治療上主張驅邪。對當前中醫理論和臨床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版本有康熙二十四年(1685)葆真堂刻本,清康熙三十年(1691)金陵長慶堂刻本,清康熙己丑(1709)劉方舟校梓積秀堂藏版,四庫全書本,中國醫學大成本,1955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的鄭重光溫疫論補注本等。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論·溫庭筠
下一篇:天文歷法·靈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