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作家論·姚合
晚唐詩姚秘監為最清妙。(姚勉 《雪坡集》 卷三七《贊府兄詩稿序》)
姚少監合,初為武功尉,有詩聲,世稱為姚武功。與賈島同時而稍后,似未登昌黎之門。白樂天送知杭州有詩,凡劉、白以后詩人,集中皆有姓名。詩亦一時新體也,而格卑于島,細巧則或過之。(方回 《瀛奎律髓》卷一○姚合《游春》批語)
武功有官況三十首,趙紫芝多選取配賈島,以為 《二妙集》,蓋四靈之宗也。(同上)
予謂詩家有大判斷,有小結裹。姚之詩專在小結裹,故四靈學之,五言八句皆得其趣,七言律及古體則衰落不振; 又所用料不過花、竹、鶴、僧、琴、藥、茶、酒,于此幾物,一步不可離,而氣象小矣。是故學詩者必以老杜為祖,乃無偏僻之病云。(同上)
姚秘監詩洗濯既凈,挺拔欲高。得趣于浪仙之僻,而運以爽亮; 取材于籍、建之淺,而媚以蒨芬: 殆兼同時數子,巧撮其長者。但體似尖小,味亦微醨,故品局中駟爾。(胡震亨 《唐音癸簽》卷七)
凡摹擬最忌入俗。姚合形容山色荒僻、官況蕭條,曰:“馬隨山鹿放,雞雜野禽棲”,真刻畫而不傷雅。至“縣古槐根出”猶可,下云“官清馬骨高”,“官清”字太著痕跡,“馬骨高”尤入俗渾。梅圣俞乃言勝前二語,真是顛倒。(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
姚武功詩,恬淡近人,而太清弱,抑又太盡,此后所以漸靡靡不振也。然五律時有佳句,七律則庸軟耳。大抵此時諸賢七律,皆不能振起,所以不得不讓樊川、玉溪也。(翁方綱 《石洲詩話》 卷二)
合為詩刻意苦吟,工于點綴小景,搜求新意。而刻畫太甚,流于纖仄者,亦復不少。宋末江湖詩派,皆從是導源者也。(《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六 《極元集提要》)
武功詩語僻意淺,大有傖氣,惟一二新異之句時有可采,然究非正聲也。(紀昀 《瀛奎律髓刊誤》卷六姚合《武功縣中》 批語)
武功詩欲求詭僻,故多瑣屑之景,以避前人蹊徑。佳處雖有,而小樣處太多。(同上書卷一○姚合《游春》 批語)
(司空圖) 固是苦吟有悟,亦由骨韻本清。姚武功搜盡枯腸,終是酸餡氣。(同上書卷一○司空圖 《早春》批語)
武功派所以不佳,正坐著力都在沒緊要處。若盛唐大家,卻在緊要處用力,其象外傳神、空中烘托之筆,亦必與本位秘響潛通,神光離合,必不是拋落正意另有刻畫小景。(同上書卷四七劉得仁 《冬日題邵公院》批語)
姚武功五律,脫灑似不作意,而含蘊不盡。七律亦新脆可喜。(胡壽芝 《東目館詩見》卷一)
武功詩集,古今體存遺甚多。其五言律,樸茂新奇,酷似王仲初。仲初故與水部合體,而姚君與水部為友,其得于漸摩者深矣。佳篇美不勝收,然無逾《縣居》詩者,且君以武功得名,未必不由此詩起也。次為升堂第四。(李懷民《中晚唐詩主客圖》)
其源蓋出左太沖,而馳騁害體,已開宋派。律體典潤,故得名重當時。武功三十首,特見清華,然方之孟從事、劉隨州,則神情頓減。(宋育仁 《三唐詩品》)
上一篇:唐詩·作家論·太宗李世民
下一篇:唐詩·作家論·孟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