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詩歌》鑒賞
在遠古文化中,包含有原始時代遠古文學,由于當時文字尚未出現,所謂“文學”,只是原始人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一些口頭創作,靠口耳相傳而流傳于后世,故稱它為“上古口頭文學”。口頭創作極易流失,大量作品已隨著歲月的消逝而佚亡。而現在能見到的只有少量原始歌謠和原始神話和傳說,還有極少的寓言和年代較晚的“創世詩”。
這些原始人的口頭創作,即是原始社會最早出現的文學樣式。它們大體上產生于階級社會出現以前的原始公社時期的作品。
先秦詩歌,除了上述原始歌謠之外,主要是西周、東周(即春秋戰國)兩代的詩歌。周詩的繁盛,是這個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除了少量被稱為“逸詩”之外,其精華部分經人們的匯集而傳于后世,即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它收錄大約五百年間(即自西周初年至東周中葉——春秋)的作品,內容十分豐富多彩,是我國古代文學現實主義優良傳統的開端,給后世以極大的影響。
在這個時期,還出現一種與中原詩歌形式不同的詩體,即“楚辭”,在楚地早已流傳。中國第一位偉大詩人屈原就生長在楚國。他以楚地語言、音樂、舞蹈為基礎,汲取中原文化精華,完成了由詩歌四言體到楚騷體的變革,開了抒情長詩的先河,創立了以《離騷》為代表的,同《詩經》寫實精神相異的富有浪漫氣息的新詩派。它與《詩經》一樣,也對后世文學產生了巨大影響。后人常將“風騷”并稱,正是我國先秦文學中雙峰并峙的兩個詩高潮的正確反映。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兩漢詩歌》鑒賞
下一篇:《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劉禹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