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劉時中·[正宮]端正好·上高監司(前套)·若干語詞補釋》鑒賞
折四量——有二種不同解釋:一說,由于鈔票貶值,買糧時只能打四折;又一說,量出時,一斗折去四升(實得六升)。揭露高利貸者剝削殘酷。
[按]以前說為是,因為前一句講的就是“變鈔”問題,后句是補述其后果。
那里每——也有兩種說法,即:一說,“那里每”,猶“哪里去?”“每”,元人作品中常用的助詞。這里相當于“么”。又一說,“那里每”中的“每”,在此不易確解,疑為“嗨”之誤。嗨,是感嘆詞,元曲中常用。有人認為與“么”同,也是揣測。(林庚語)
[按]以第二說為妥。
黃不老——也有不同歧說:一認為是野菜名;一認為是“黃檗”(bò波)的轉音,因為依[滾繡球]曲牌格律,此句“不老”應是一個字,而且要用平聲,故有上述之疑。這是一種落葉喬木,其果實如黃豆,可食。
[按]以后一種說法較為有理。
黃如經紙——古代繕寫佛經用紙,均為暗黃色。這里,借以形容人的面色枯黃。
活葬——即用土掩蓋尸體。“活”,有急忙之意,即草草埋葬,這與“活埋”并非同義。
一絲好氣沿途創——“好氣”,疑是“游氣”之誤。“創”,疑是“蹌”之誤。整句的意思:剩下一口氣了還在逃荒的路上歪歪斜斜地走。也有認為“一絲好氣”,即“一絲生氣”,形容氣息微弱,似乎也可通。
閣淚與乞出——閣同“擱”,即含淚。乞出,乃抄寫或排印之悞,應為“乞丐”。即可改正。
濟與糶、無皈向——救濟與出售(賣糧),叫“濟與糶”。無皈(guī)向,即無所歸依。皈,同“歸”。
贓輸錢與分例米——前者,指向官府行賄的錢;也有說對貪贓者的罰款(林庚等人說)。后者,有的認為是私分的救濟糧;也有認為是在正額稅糧之外附加稅糧。(參看《元史·稅糧》)
多般兒區分——用多樣的方式分別處理,或說分別處理。
也么哥——亦作“也波哥”,元曲常用的語尾助詞,無義。通常用在曲詞疊句的結尾。含有加強語氣作用。
添生放——放債生利。
無偏黨——公正無私。黨,同“袒”。
展草垂韁——用了三國時和北朝時的典故。“展草”,三國時李信純寵一愛犬。一天,李醉臥草地,草地起火。此犬為救主人,以自己的皮毛到池中沾水,往返多次,浸濕草地,隔絕火路,竟致力盡而死,是一個家畜救主故事。另外,“垂韁”,是用北朝典實,前秦苻符堅為慕容垂所敗,逃蹌時墜入澗底。他的馬把韁繩垂入澗底,苻堅援韁出澗,策馬逃走。后世以“展草垂韁”比喻情深義重。
覆盆下,同受太陽光——“覆盆下照太陽暉”,原是元代一句常說的成語。意思是說覆蓋的盆子底下照不進太陽光,比喻在黑暗中受苦受難。這里反用其意,以此歌贊高監司,說他荒年救活了百姓,使他們在“覆蓋”之下,卻共享到了太陽的溫暖。(依王季思說)。
曹論講——有二說,一是認為系“曾論講”之悞,一是說共同討論。曹,群也。如《國語·周語》有云:“民所曹好。”(林庚持此說)
[按]以林說為妥。
粒我烝民——使我人民有飯吃。粒,使,動詞;烝民,即民眾、百姓。
蘇圃場與徐孺子——前者指南宋廣漢隱者蘇云卿所居之園子;后者是說東漢南昌之高士徐穉,為時所重,雖家貧也不應征辟,世稱“南州高士。”
挹清況——挹(yī),攬取清幽景色。
上一篇:《清代詩歌·愛新覺羅·弘歷·松花江捕魚·共宰巨魚》鑒賞
下一篇:《遼金元詩歌·蕭觀音·威風萬里》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