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起源和《詩經》
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樣式。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要靠文字記錄才能流傳,而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像《左傳》所記的宋國筑城民夫們諷刺華元的詩,就是口頭創作,那些民夫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當然,這還不是最早的詩歌,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系。西漢時代的典籍《淮南子·道應訓》里有這樣的記載: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許多人一起抬大木頭,用喊號子協調大家的步伐,鼓勵大家出力,號子很有節奏。如果在號子中加進一些有內容和有趣的話,那就是原始詩歌了。魯迅曾把這種喊著“杭育杭育”聲音的勞動號子稱作最早的詩歌,并風趣地說這就是“杭育杭育”派。此外,詩歌的起源還同宗教和娛樂有關系。古書《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代部落。他們的宗教兼娛樂活動是,由三個人拿著牛尾巴,邊跳舞,邊唱歌,歌辭有八段。歌辭沒有流傳下來,但從同書所記的《玄鳥》、《遂草木》、《奮五谷》等題目推測,內容大約是有關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和農業生產的。古代有“玄鳥生商”的說法,商民族奉“玄鳥”(燕子)為圖騰,這里的“玄鳥”可能也是類似的神話傳說。“草木”、“五谷”顯然是有關牧業和農業的事。這些歌辭就是原始的詩歌,不過它們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情形從現在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詩歌首先和舞蹈脫離,后來又漸漸脫離曲調,成為朗誦和閱讀的詩歌,但仍保留著音樂性,即有節奏和韻律。詩又稱“詩歌”,就說明了它與音樂的關系。
中國最早的詩歌起源于何時以及是什么樣子,由于根據不足,已經說不很清楚了。東漢時代的《吳越春秋》記載了一首遠古時的歌謠:
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宍”即是“肉”字。它大意說:把竹子砍下來做成彈弓,用它把泥制的彈丸發射出去獵獲禽獸。傳說這是黃帝時代的歌謠,但無法證明。它來源很古,是可信的。此外古籍中還有一些古歌謠的零篇碎句,真偽難辨,研究價值不大。幸運的是早在公元前6世紀,我國就編成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對后代詩歌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它實際上是中國詩歌的源頭。
《詩經》成書的時間約在春秋中葉,它包括了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到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約500年間的305首詩歌。這些詩主要產生于黃河、長江和漢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東、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及湖北北部地區。
《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風》包括160首詩,《雅》包括105首詩,《頌》包括40首詩。這三部分無論內容、形式和風格都有不同,文學價值也有高低之別。下面分類簡介一下。
上一篇:明代的詩
下一篇:唐代的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