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宋濂
衛人束氏,舉世之物,咸無所好,唯好畜貍狌。貍狌,捕鼠獸也,畜至百余,家東西之鼠捕且盡。貍狌無所食,饑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貍狌生子若孫,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饑則嗥,嗥則得肉食,食已與與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墮甕者,急從束氏假貍狌以去。貍狌見鼠雙耳聳,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意為異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貍狌怖甚,對之大嗥。久之,鼠度其無他技,嚙其足。貍狌奮擲而出。
——《宋文憲公全集》
〔注釋〕 貍狌(shēnɡ):亦作“貍鼪”。野貓。 若:與,和。 與與(yú yú)如:走路安樂舒適貌。如,同“然”。 熙熙如:和悅快樂貌。 假:借。 赤鬣(liè):紅色的須。 磔磔(zhé)然:形容老鼠吱吱的叫聲。
世上只有怕貓的老鼠,沒有怕老鼠的貓。但凡事總有例外,宋濂《束氏貍狌》中的貍狌就是怕老鼠的貓。
貓之畏鼠,原因何在?捕鼠乃貓之天性,束氏貍狌何以會反被老鼠所咬,出盡洋相,丟盡臉面呢?一是束氏嬌生慣養之過,二是貍狌自己養尊處優帶來的后果。倘束氏未“畜至百余”,“家東西之鼠”未“捕且盡”,束氏未“日市肉啖之”,貓們大概不會“竟不知世之有鼠”;倘貓們能刻苦鍛煉,不忘自己的本分,不貪圖束氏提供的安逸,大概也不會如此喪失斗志。
世上因貪享逸樂而變得饞懶、怯懦者,何止束氏之貍狌?本來勵精圖治的唐玄宗,因貪戀楊妃竟至“從此君王不早朝”,引得“漁陽鼙鼓動地來”,貍狌之類也。時下國人深惡痛絕的貪污腐化者,亦其同類。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養尊處優、貪求安樂舒適者,沒有不蛻變的。
上一篇:《所好軒記·〔清〕袁枚》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松江兩京官·〔清〕龔自珍》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