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詩·南宋詩歌
公元1126年,北方金兵攻入宋朝首都開封,俘虜了徽、欽二帝,北宋至此滅亡。1127年宋高宗在南半個中國建立政權,后定都臨安(今杭州),這就是南宋。
南宋時代的詩雖然仍受著江西詩派的影響,但巨大的興亡巨變改變了詩人們的心境,使南宋時代的詩歌具備了時代特征,其最大成就是以陸游為代表的愛國詩,其次是以范成大為代表的田園詩。
南北宋之交的杰出詩人是陳與義。陳與義,字去非,號簡齋。他景仰杜甫,南渡以后對杜詩有了更深的體會,逐漸形成了自己慷慨悲涼的風格。如《雨中再賦海山樓》:
百尺闌干橫海立,一生襟抱與山開。
岸邊天影隨潮入,樓上春容帶雨來。
慷慨賦詩還自恨,徘徊舒嘯卻生哀。
滅胡猛士今安在?非復當年單父臺。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在南宋有“中興四大詩人”的說法,這是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四人說的。這四人年齡相仿,且是好友。其中的尤袤留存下來的詩少而且差,所以不被稱道,其余三人名氣都很大。
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他的詩開始學黃庭堅,后來改學晚唐詩歌,形成了自己活潑、平易、自然的風格。如他的《插秧歌》:
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dou mou都謀〕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田夫、田婦、小兒、大兒,全家總動員。雨天插秧,雨笠像是戰士的頭盔,簑衣像是鎧甲,盡管這樣還是從頭到肩胛都濕透了。搶農時,連吃早飯都顧不上了,只管低頭干活。未等秧苗侍弄妥貼,又要忙去照料鵝鴨。全詩形象地描繪了一個“忙”字,然而“苦”字也透露出來,詩人的同情也就不說自明了。這就是“意在言外”。他的小詩《宿靈鷲寺》既是寫景又像說理,很有趣: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終夜鳴。
流到前溪無半語,在山做得許多聲。
范成大,字致能,自號石湖居士,以善寫田園詩聞名后世。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農村生活自然成為詩歌創作的重要題材。在王維一類詩人筆下只寫農村的幽靜閑適,不寫農村的苦楚;在王建一類詩人筆下農民的苦難表達得很充分,但極少有淳樸善良的風俗和生活情趣的描繪。范成大兩者都寫,憑著愛的感情去寫,憑著高超的藝術造詣去寫,因此可以說他的田園詩超邁往者,后來也沒有人超得過他。我們從他的《四時田園雜興》(共48首》中選出幾首欣賞一下:
蝴蝶雙雙入菜花,日長無客到田家。
雞飛過籬犬吠竇,知有行商來賣茶。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蔭學種瓜。
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
采菱辛苦廢犁鉏,血指流丹鬼質枯。
無力買田聊種水,近來水面亦收租。
黃紙蠲〔juan捐〕租白紙催,皂衣旁午下鄉來。
“長官頭腦冬烘甚,乞汝青銅買酒回。”
“黃紙”指皇帝的詔令,“白紙”指縣官的文書。皇帝下詔免除災民的賦稅,可是縣官照舊發下文書索租。穿黑衣的公差紛紛下鄉催逼農民,這正是他們敲詐勒索的機會。他們對農民說:“我們長官頭腦糊涂(冬烘即糊涂),好胡弄,只要你給我足夠的買酒錢我就走,不為難你。”“旁午”是紛繁交錯的意思,可見索租的皂隸不是一撥,農民要向他們一次次行賄,好酒好肉招待,有多少苦水都得強忍著咽進肚里。
“中興四大詩人”成就最高的詩人當屬陸游。陸游(公元1125—1210年),字務觀,自號放翁,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在動亂中度過他的童年時代,受家庭和社會影響,成長為一名熱誠的愛國志士。中年時代在南鄭有過一段從軍的經歷,直至85歲去世,大半生都在宦海中浮沉。貫穿陸游一生的理想和信念,就是殺敵報國,收復北方半壁山河,重建統一的祖國。他一生留下9000多首詩,大多是憂國愛民之作。青年時期他就寫過“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拏”的豪壯詩句。這種信念一貫堅定,老而彌堅,直至他離開人世。我們先讀他一首古詩《關山月》:
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
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
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
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
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
中原草草失承平,戌火胡塵到兩京。
扈蹕〔bi庇〕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當年安祿山叛變,中原大亂,唐朝的兩京(洛陽和長安)失陷,扈蹕(隨侍皇帝的)老臣杜甫被迫流寓四川,在萬里長江的波濤聲中懷念戰亂的中原。陸游是借憑吊杜甫來抒發自己和杜甫一樣的憂國之情。筆者曾看到成都杜甫草堂里,杜甫塑像兩邊坐著黃庭堅和陸游,人們認為他們是杜甫的傳人。如果說黃庭堅主要是繼承了杜甫寫詩的藝術技巧,那么陸游主要是繼承了杜甫的愛國之心。也是在從四川東歸的途中,陸游又寫了一首《楚城》憑吊屈原: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南宋朝廷是個腐朽無能的朝廷,有志之士很難有所作為,因而使得陸游常常產生厭倦情緒。他的有名的七律《臨安春雨初霽》就表達了他的這種心情: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趁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陸游是個多情和鐘情的人。他與第一個妻子唐琬婚后感情甚篤,因陸母不喜歡唐琬,終于將他們拆散。后來他們在沈園不期而遇,有詩互相贈答,其后不久唐琬就死去了。陸游到晚年還在寫詩懷念她: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陸游于1210年逝世。臨終前仍作詩囑咐其兒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詩人之一。有人稱他為“小李白”,有人將他的詩比作杜詩,稱之為“詩史”,都說明后人對他評價之高,熱愛之深。他的執著一貫的愛國情感,他的才氣豪健的藝術風格,在詩史上并不多見。愛國主義是一種永恒的情感,特別是當國家面臨外敵入侵時,陸游的詩就更顯出其可貴的價值。近代學者梁啟超曾寫道:“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集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到南宋后期出現過被稱為“永嘉四靈”和“江湖詩派”的一些詩人,他們是以“江西詩派”反對派的面目出現的。“永嘉四靈”(因其四個成員徐照〔字靈暉〕等名號中都有一個“靈”字而得名)詩格不高。“江湖派”中除劉克莊、戴復古比較有名,但其總體成就不大,和其前輩不能相比,故這里就不多介紹了。
宋朝末年出現了一批愛國詩人,其中最突出的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公元1236—1282年),字履善,自號文山。他先中狀元,后任宰相,所以有“狀元宰相”之稱。宋末大亂中,他義無反顧地起兵領導抗元斗爭,歷經險難,在1276年被俘。元將張弘范逼降,文天祥出示《過零丁洋》詩,其中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張弘范知他不可逼,便把他解往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勸他給蒙古人做官,仍被他拒絕,囚禁三年后在柴市就義。他死后,人們在他衣帶里發現一張紙條,上寫:“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書,所學何事?爾今爾后,庶幾無愧。”為民族大義,寧死不屈,果然其丹心光耀千載歷史。我們先讀他一首《真州驛》:
山川如識我,故舊更無人。
俯仰干戈跡,往來車馬塵。
英雄遺算晚,天地暗愁新。
北首燕山路,凄涼夜向晨。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顧此耿耿在,仰視浮云白。
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正氣歌》在歷史上曾激勵過無數有志之士。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難時,《正氣歌》就成為極好的教材。文天祥的名字總是和“正氣”聯在一起。文天祥和《正氣歌》永遠不會被人們遺忘。
汪元量是經歷宋朝滅亡的詩人之一。他原本是侍奉謝太后的琴師。宋亡后,他隨謝太后和幼主趙㬎(“顯”的古字)一同被俘虜到大都。在大都期間他曾到獄中探視過文天祥。他的一些詩歌記敘了被俘北上的過程。我們試讀其中兩首:
亂點連聲殺六更,熒熒庭燎待天明。
侍臣已寫歸降表,“臣妾”簽名謝道清。
宋代宮廷里把一夜分為六更,比民間多一更。報更的鼓點已報六更過盡,庭院中照明的火把一直燃燒到天明。當時小皇帝趙㬎還是幼童,由謝太后(名道清)掌政,故侍臣已寫好的降表要由她簽名。堂堂大宋皇太后原是至尊至貴的人物,此刻不得不親筆簽名投降,還要卑躬屈膝自稱“臣妾”,作者的諷刺之意與沉痛之情溢于言表。
青天淡淡月荒荒,兩岸淮田盡戰場。
宮女不眠開眼坐,更聽人唱《哭襄陽》。
這是作者被押送北上時在船中所見。戰后的景象荒涼殘破,宮女們不知下一步等待她們的是什么樣的命運,所以整夜不眠。這時聽到岸上有人唱起追悼在襄陽被元軍殺害的軍民的悲歌,心中是何滋味?汪元量是個平民,目睹了南宋滅亡的全過程,他愛國之心不泯,寫出這些令人心酸淚落的詩歌。
上一篇:宋代的詞·南宋詞
下一篇:清代的詩·清中葉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