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青銅器銘文研究著作。郭沫若著。本書1932年初版日本,只有考釋而無圖錄。1934年和1935年作者又在日本分別出版了《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5冊和《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3冊,將初版作廢。建國后,作者將全書作了補充修改,定為現在的書名,共8冊,1957年科學出版社出版。
書中圖錄部分分圖編和錄編,圖編是青銅器器形的匯編,收263件;錄編是銘文匯編,又分上下兩卷,上卷收宗周器銘文250件,下卷收列國器銘文261件??坚尣糠謩t與錄編上、下卷相對應,分成上、下兩編。在考釋中,作者“以年代與國別為之條貫”,“其依據國別者,于國別之中亦貫以年代”,作者特別強調圖象學的重要意義,指出研究商周銅器必須對花紋進行分類、斷代。作者根據銅器的形制、花紋、銘文字體和內容等方面的特點,把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分為濫觴期、勃古期、開放期、新式期4期,對它們的發展作了概括的論述。書中錄編和考釋都按年代順序進行排列,第一次制成了兩周銅器的參考圖譜。作者的研究思想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把中國的傳世銅器變成了完整的體系,使之成為古代歷史研究中有價值的科學資料,同時把銅器銘文的研究推進到新的階段,為金文研究與社會歷史研究的結合奠定了基礎。作者提出的“標準器斷代法”,即以可知年代的器物銘文中的人名事跡淺索、文辭體裁、文字風格、器物花紋形制為標尺,對未知年代的器物進行斷代,至今仍為金文研究者沿用。
作者1932年所著《金文叢考》是本書的姊妹篇,考證詳明,見解獨到,其結論大多成為定論,研究價值極高,1954年再版。
上一篇:《東都事略》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中吳紀聞》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