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文學的文獻·明代詞曲文獻·明曲文獻
明代散曲文獻主要包括兩大部類。一為關于明代散曲作家、作品的評論資料,二為明代散曲作品集。
關于明代散曲作家、作品的評論資料,主要見于明人所寫的曲學著作。明人此類著作甚多,傳世的尚有二十余種,收入《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的就有17種。這其中如王世貞《曲藻》、張琦《衡曲麈談》等,主要內容是散曲理論及作家作品評論;如徐渭《南詞敘錄》、王驥德《曲律》等,雖主要是談戲曲,亦與散曲密切相關。其他曲學著作如朱權《太和正音譜》、何良俊《曲論》等則兼及散曲與戲曲。要研究明代散曲,這些著作均有參考價值。
這里重點介紹明人所編的較大規模的3種曲總集,即《盛世新聲》《詞林摘艷》和《雍熙樂府》。
《盛世新聲》 散曲、戲曲總集,編者不詳(《全明散曲》引用書目舉要作“明張賢輯”)。明嘉靖四年(1525)劉楫序《詞林摘艷》有云:“頃年梨園中搜輯自元以及我朝,凡辭人騷客所作,長篇短章,并傳奇中之奇特者,宮分調析,萃為一書,名曰《盛世新聲》。”今存有“正德十二年序”本,故一般認為是正德時人匯輯當時演唱的名作而成。全書共12卷,依宮調編排。今存本計九宮曲9卷,收元明人所作散曲套數279章;南曲1卷,收套數46章;萬花集2卷,收套數12章,小令508闋。總計為套數337章,小令508闋,與編者在《盛世新聲引》中所說收套曲“四百余章,小令五百余闋”有出入。此書只錄曲文,不注作者姓氏及曲文出處,文字亦有不少舛誤。但此書是目前所知明人選編的第一部收集元明散曲和戲曲曲文的總集,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散曲、戲曲的創作與流傳情況有重要參考價值。該書有正德間戴賢校正本、嘉靖刻本、萬歷二十四年內府刻本等,表明此書在明代中后期頗為流行。通行本有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
《詞林摘艷》 散曲、戲曲總集。明張祿輯。張祿,字元爵,自號友竹山人、蒲東山人,吳江(今屬江蘇)人。劉楫所作《詞林摘艷序》稱其為“好古博雅之士”,他不滿于《盛世新聲》不擇精粗,不考訛舛,乃以該書為基礎,“去其失格,增其未備,訛者正之,脫者增之”。全書10卷,共收套數325章、小令286闋。該書為所輯作品加注,注明作者姓氏、題目及所采用的戲文、雜劇名目,比《盛世新聲》體例更為嚴整,也為后世研究者提供了方便。其中所收元明戲曲的遺文逸曲,具有很高的文獻價值。另外,散曲中所收時令小曲很多,藉此可以考察當時時令小調的發生和發展情況。在明人所編曲集中,該書編輯態度較為嚴謹。但編者注重曲律,力求典雅,并因此增刪、改動曲中襯字,有損原作面貌。又其對南北曲往往不加分別,時有混淆,亦是其不足之處。此書有嘉靖四年刊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即據此影印。另有嘉靖十八年(1539)張氏“重刊增益”本、萬歷徽藩本、萬歷二十五年內府重刊本等。其中張氏“重刊增益”本乃合并《盛世新聲》《詞林摘艷》而成,當為坊間偽本。
《雍熙樂府》 散曲、戲曲總集,20卷,明嘉靖年間郭勛選編。該書是在《詞林摘艷》基礎上編成的。全書共收套數1121套、小令(雜曲)1897首。所收已刊元代劇曲如《西廂記》《倩女離魂》等,可與其后問世的《元曲選》比勘,借以考知臧懋循改動原作之處。所收已佚作品的遺文逸曲尤足珍貴。如王伯成 《天寶遺事諸宮調》失傳已久,該書則收其佚曲五十余套。所收散曲亦有他書少見者,如《摘翠百詠小春秋》,用100首小令,詠《西廂記》故事,亦具有文學史料價值。與《詞林摘艷》相比,該書恢復或保留了曲文中的襯字,是其體例謹嚴處,但同時又削去了原有的部分作者姓名與作者出處,不免令人遺憾。后世各種曲譜取資此書不少。今存明嘉靖十年原刻本,通行本為《四部叢刊》續編本。
由于《雍熙樂府》原書多未注明編撰者或劇名,當時傳唱或無必要,后世研讀者則深感不便。有鑒于此,曲學家隋樹森積40年之功,撰成《雍熙樂府曲文作者考》一書,由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5年出版。其中考出來源者為套數538套、小令907首,近全書曲目之半。欲查《雍熙樂府》某首曲作者,可依《四部叢刊》本原書冊次、宮調和曲調,在該書后附的《檢索表》中,尋得本書有關考訂的頁碼。這就比趙景深《雍熙樂府探源》等更深入一步,在利用《雍熙樂府》來做元明散曲輯佚工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如李玉《北詞廣正譜》引《刮地風犯》(則為他撇正龐甜)和《四門子》(步花陰幾度臨池沼)兩支曲子,皆注為明人湯舜民(菊莊)撰“銀甲挑燈”套。但這套曲子,現存《筆花集》中沒有,在《雍熙樂府》卷一黃鐘《醉花陰》里卻可以找到。雖然書中沒有注明作者,卻可證為湯氏所撰。
除以上三種總集之外,《吳騷合編》也是一種較為重要的明散曲總集。該書全名《白雪齋選訂樂府吳騷合編》,晚明張楚叔、張旭初編選。楚叔名琦,號騷隱居士,又號白雪齋主人,武林(今浙江杭州)人。精于曲學,收藏頗富。除此書外,另撰有《南九宮訂譜》,今不傳。旭初為楚叔從弟,號半嶺道人,又號嶺樵。先是張楚叔選編了《吳騷初集》,主要選錄當時以昆腔演唱的南曲,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刊行后,“紙貴洛陽”,于是又編印了二集、三集。其后楚叔又和從弟旭初一起,以這三部曲選為基礎,“刬去泛濫,近補新聲”,成《吳騷合編》四卷,共收套數二百多章、小令四十余首。其中北曲僅11套,余均為南曲。入選作品以梁辰魚、陳鐸、王驥德、沈仕、沈璟等人之作為多,按宮調編排。內容多為幽期歡會,惜別傷離。文詞重華艷,又重音律。各曲后面常有編者所作評語,以及引用馮夢龍、凌濛初、沈自晉等人的評語,間以辨證牌調,校正版式。卷首有張楚叔所作曲論一篇,分“填詞訓”、“作家偶評”、“曲譜辨”、“情癡寤言” 四部分,后人取名為 《衡曲麈譚》。該書從理論到作品,都體現了明代后期散曲追求清雅流麗的創作傾向,因而具有特定的文獻認識價值。有明崇禎十年刻本、《四部叢刊》二集影印本。
把明人散曲作品匯為一編的是今人謝伯陽編錄的《全明散曲》(齊魯書社1993)。在該書之前,涉及明代曲集的散曲叢刊有任訥(二北)《散曲叢刊》(15種),其中收元人曲集6種,明人曲集5種,清人散曲選刊1種,自著3種,1931年由中華書局刊行。另有盧冀野自費雕版刊行的《飲虹簃所刻曲》(正續集55種),收元人曲集15種、明人曲集37種、清人曲集3種。《全明散曲》第一次把有明一代散曲作者與作品匯為一集,共收作者406家(無名氏不計其內),小令10606首、套數2064套。單從數量來說,比元代散曲作品大約超出兩倍以上(《全元散曲》收元人小令3853首,套數457套,殘曲在外)。作者名下有小傳,間錄序跋及曲評。書后附《明人散曲有關作品作者異名表》《作者姓名字號籍貫索引》《曲牌及使用此曲牌之作品首句索引》。該書的編成出版,為明代散曲及中國散曲史研究,提供了基本文獻。
另有《晚明曲家年譜》,今人徐朔方撰,共3卷,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本書所收譜主凡39人,根據資料多寡詳略分為三種體例:“曲家生卒年可考者為年譜,余為行實系年。資料不足以系年,別為某氏事實錄存。”(見該書“凡例”)雖題稱“晚明”,實際自明代中期以來重要曲家如梁辰魚、張鳳翼、沈璟、徐復祚、徐渭、王驥德、屠隆、孟稱舜、汪道昆、梅鼎祚、湯顯祖、汪廷訥等,皆包羅在內。這些人既是戲曲作家,亦兼工散曲創作。研究明代曲學,此亦為重要參考書之一。
上一篇:明代文學·明代文學批評·明代的散文批評
下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文學與學術文化·清代文學與學術文化的流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