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的內容·金元散文·元代散文
公元1234年,蒙古貴族軍事集團消滅了金國,征服了中原,進而又消滅了南宋,統一了中國。蒙古社會中沒有充分發展的奴隸制度向新的封建制度的急劇過渡,以及驟然間變得極其復雜的民族關系,使這一時期的社會呈現出一種奇特的形態。面對悠久的中原文化,蒙古貴族的軍事首領們充滿一種強烈的陌生感,對傳統儒學以及漢民族的詩文創作,在很大程度上持一種貶抑的態度。這種文化政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知識階層類娼近丐的地位,使散文創作受到很大影響,所以,在元仁宗延祐以前的近五十年間,散文創作顯得比較沉寂,除一部分金、宋遺民遁跡山林寫下的一些懷戀故國的文章外,金、宋降臣也有一些作品,但總體成就不大。
元代儒學的復興和詩文的重振,完全得力于由金入元的作家耶律楚材。作為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臣,他較蒙古貴族軍事集團一些人有更深遠的目光。當元軍大舉南下,滅金平宋,征討天下時,他便有意開始網羅金、宋文人,尋訪儒士,羅致了一大批中原文人,這便為保存傳統儒學與文學提供了一些空間。因此,開國五十余年,詩文創作雖不繁榮,卻為后來的復興作了準備。這主要又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宋、金散文的傳統得到了保留與延續,二是理學北傳為文學發展造就了一批人才。元代文人,盡管地兼南北,流品駁雜,但多系儒士,便顯然和理學北傳有相當密切的關系。
如果說,金代散文未能完全擺脫追求奇崛傾向的話;理學的北移,又給散文帶來另一種影響。它固然可增強散文底蘊,調理金文的奇崛,但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萎靡的氣息,元代散文便面臨著反奇崛與反萎靡兩方面的斗爭。元初作家的散文明顯地受理學影響,而同時又取法于元好問,所以在他們的文章中,便開始出現了融合南北、兼容古文與理學的傾向,王惲、許衡、郝經、劉因、吳澄和趙孟即是代表。 許衡更醇于儒,散文質樸明白,成就則不太高。王、郝之文都得之于元好問。《四庫提要》說王惲“文章自謂學于元好問,故其波瀾意度皆不失前人矩矱”。又說他“關系政治諸作,尤為疏達詳明,了如指掌”。但實際上,他并不具備前代大家們的那種慷慨意氣和扛鼎筆力,他更注重自身修養的一面,文章有明顯的理學思想影響,而又兼有唐宋古文的特色。在這方面,郝經又較王惲更為明顯。陶自悅為其《陵川集》作序,便說他文章“理性得之江漢趙復,法度得之遺山元好問”。不過,他還不似宋代理學家們那樣迂腐,所以《元史》本傳說他文章“豐蔚豪宕”,這是很合乎實際的。劉因是宋遺民,曾多次辭官不仕。他的散文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講學文字,如《敘學》《太極圖后記》等,都有較濃的道學氣;另一類是敘事議論的作品,文學色彩則較濃,其中一些文章如《孝子田君墓表》《吊荊軻文》《輞川圖記》等,更集中地體現了作為遺民的那種故國黍離的悲感,和屈辱哀怨的思想情懷。《四庫提要》說他的文章“遒健排奡,迥在許衡之上,而醇正乃不減于衡”,因而“較文士之筆,氣象不侔”。吳澄是至元年間程鉅夫奉命“求賢江南”時北上的,在當時和許衡一道被稱作“真儒”。但散文風格與特點卻與許衡不同,《四庫提要》說是“詞華典雅,往往斐然可觀”。其書、啟、序、記文章確實較許衡更見功力。趙孟是宋宗室,也是作為江南遺逸被搜羅入元的,詩文以清麗見稱,論文主平易,散文寫得舒緩從容,內中卻時常隱含著亡國的苦痛和仕于新朝的屈辱感,這在他的《五柳先生傳論》《夷齋說》《縮軒記》等作品中表現得最為明白。以平易的言辭,發深沉的感慨,這正是唐宋大家常用的筆法。他文章中的文學意味也相應地較上述諸家要強一些。
這期間真正對元代中后期散文發生了影響的人物是姚燧和戴表元。《元史》本傳說姚燧文章“閎肆該洽,豪而不宕,剛而不厲,舂容盛大,有西漢風,宋末弊習,為之一變”。他曾師事許衡,但文章成就過許衡甚遠。從文學淵源上說,他實際上是遠師司馬遷和韓愈的,因而文章顯得才驅氣駕,縱橫捭闔,紀律如意。自元至清,人們都將他與史、班、韓、柳、歐、蘇相并論,把他視作矯正弊習的人物。黃宗羲更以為他文章成就非明代作家所能及。這些評價有些過分,但元文至姚燧手中,確乎出現過矯弊復古傾向。他的成功得力于取法秦、漢及韓愈縱橫恣肆的風格。這種特點在他的文章中體現得十分突出,如 《序江漢先生死生》《別丁編修序》《盧威仲文集序》及諸多碑版文字,多征引經典,議論風發,很有一種縱橫捭闔的氣度。這種特點的影響甚至及于他的雜記文,如《江漢堂記》《清風堂記》《崇陽學記》《南平樓記》等,都是極有縱橫特色的文字。其碑版之作,亦復如此。后來林琴南在《春覺齋論文》中曾批評他“以縱橫之才氣入碑版文字,終患少溫純古穆之氣”。這主要是因縱橫之氣有礙于碑志的典雅凝重,但對于糾正理學家文章中那種萎靡的弊習來說,卻是有積極意義的。和姚燧同時的戴表元也是一位“慨然以振起斯文為己任”(《四庫提要》引顧嗣立語)的人物,在至元、大德年間,號稱為東南獨一無二的文章大家。他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是贈序一類,如《送張叔夏西游序》《送陳養晦遠游序》等,“其文和易而不流,謹嚴而不局,質直而不俚,華腴而不淫”①,“新而不刊,清而不露”②,極有唐宋散文的風采。后來的袁桷,其散文便多取法于他。
姚、戴散文的成就預示著元文繁榮局面的即將到來,這種消息在延祐初期的文壇上很快傳達了出來。姚燧是仁宗皇慶二年去世的,次年即改元延祐。延祐初,一度恢復科舉取士制度,較大程度上調和了漢族知識分子和蒙古統治者的矛盾,加上姚、戴的影響,一大批作家如袁桷、柳貫、楊載、范梈、虞集、馬祖常、吳萊、元明善、歐陽玄、揭傒斯等,都在這期間崛起。號稱“元四家”的虞、楊、范、揭,便從這些人中涌現了出來。元代文壇一度出現了一個人才鼎盛的局面。他們的文學淵源雖宗主不一,流品各異,但有一點則是共同的,這便是多以大冊雄文蜚聲文壇,羽儀斯文,黼黻治具,蔚為承平雅頌之聲。歷來所謂延祐之后“文治極盛”的說法,指的便是這一局面。
這一輩作家中,作為承上啟下的人物首先嶄露頭角的是袁桷。袁桷為文取法戴表元,有剛健勁質之美,又無直瀉怒奔之失。《四庫提要》說他文章“博碩閎麗,有盛世之音,尤練習掌故,長于考據”,所以制誥文字“援引經訓,原原本本,非空談聚訟者所能”。這種根底,加上處于文治極盛之際,因而文章“氣象光昌”,“文采風流,遂為虞、楊、范、揭等先路之導”,成為盛世昌明一類文章的代表。但他散文成就較高的還是墓志及雜記體文字,如《林處士哀辭》《翰林承旨王公墓志銘》《真定安敬仲墓表》《邵庵記》和《史母程氏傳》等。這些作品敘事簡括清晰,文筆恣肆中又見嚴謹,很見古文家的法度與功力。袁桷之后,飲譽文壇的是“元四家”。其中楊、范成就主要在詩歌方面,而在散文領域,時稱大家的當推揭、虞。揭傒斯是史家,曾與修遼、金二史,也曾執掌制誥。《四庫提要》稱他“敘事嚴整,語簡而當,凡朝廷大典冊及碑版之文,多出于其手,一時推為巨制”。這種嚴整簡潔,其實正是史家筆法的特點。他的《李節婦傳》《桂陽縣尹范君墓志銘》《陟亭記》《浮云道院記》等,便充分體現著這一特點。揭文在風格上極紆徐婉曲,很有歐、曾古文的風味。
和袁、揭相比,虞集的成就和影響要大得多。他曾師事吳澄,有很深的經史修養,為文又推尊歐、曾,變為雍容典雅,中正平和,在當時文壇上,幾乎處于領袖地位。這種地位的確立也取決于兩個方面。首先,他是在元代文壇力圖革除北方“倔強”、南方“萎靡”的弊端時登上文壇的,又正逢文治大盛,他迎合時尚,于是社會文士靡然從風;其次,是他詩文成就的影響。他是一位眾體兼備的作家,而文章又“法度謹嚴,辭旨精賅”,“初無一毫尚人之心,亦無拘拘然步趨古人之意,機用自熟,境趣自生,左右逢源,各識其職”①。這就使他散文成就高出袁、揭諸人之外。他的作品,如《尚志齋說》《鶴山書院記》《安敬仲文集序》《陳炤小傳》《跋宋高宗親札賜岳飛》等,都是運筆圓熟自如、內容平正博大的文章,在金、元兩代作者中堪稱大手筆了。
四家之外,當時文壇上另有一批與之相呼應的作者。其中,吳萊、元明善和少數民族作家馬祖常都出入秦漢,宏贍雄肆,近于姚燧,依舊保留著元文復興初期的某些特點。而真正和虞集相近的則是歐陽玄、柳貫和黃溍。他們都是著名的理學傳人,又都是眾體兼備的作家;通經習儒,文極爾雅,兼有唐宋古文大家和南宋理學家的某些特點。余闕說柳文“縝而不繁,工而不鏤”②:貢師泰說黃文“光瑩而含蓄;華縟而粹溫”③;宋濂評歐陽玄,說他“經史百家,靡不研究;伊洛諸儒原委,尤為淹貫”;因而“文學德行,卓然名世。羽儀斯文,黼黻治具,公之功為最多”①。他們的諸多贈序、書序乃至碑志作品,都用以弘揚理學、賦頌功德,同樣體現著一種盛世昌明的氣度。而一些雜記文,如柳貫 《退藏山居記》、黃溍《自怡齋記》《湛然齋記》、歐陽玄《聽雨堂記》《遜齋記》《讀書堂記》,既闡揚名教,又不乏情致,都是屬于“治世之音”的作品,而文風上又典雅紆徐。揭傒斯《歐陽先生集序》說歐文“豐蔚而不繁,精密而不晦,有典有則,可諷可誦,無南方啁哳之音,無朔土暴悍之氣”②。其實,這正是自虞集以來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點,體現著元文在糾正南北文派弊端后所達到的藝術水準,體現著“文擅韓歐”與“道從伊洛”的緊密融合后所形成的元文的本色。后來,由柳貫、黃溍所遞傳而下的明初文壇的浙江文派,便祧繼了這一特點,成為聯系唐宋金元與明清正統古文的橋梁。
延祐散文的繁榮局面未能持續多久,元帝國很快走向了衰亡,社會大變動前的不滿情緒在散文中得到了明顯的反映。宋濂的《龍門子凝道記》《燕書》、劉基的《郁離子》等幾部寓言集,便傳達出這樣一種心聲,這些作品極力表現元末政治的腐敗和人民的不滿,使人感到社會上動蕩不安的氣氛,文字簡潔生動,很有前代寓言及論辯文字的特色。此外,詩人楊維楨,也寫出了一些激烈批評時政的散文作品,但這畢竟已是末世之音了,只是大廈坍塌前“不得幫忙的牢騷”,或者是為王朝的傾覆而唱出的哀婉的悲歌。
注釋
① 盧文弨《剡源集跋》,《抱經堂文集》卷一四。② 宋濂《剡源文集序》,《剡源集》卷首。① 歐陽玄《雍虞公文集序》,《道園學古錄》卷首。② 余闕《柳待制文集序》,《柳待制文集》卷首。③ 貢師泰《金華黃先生文集序》,《金華黃先生文集》卷首。① 宋濂《圭齋文集序》,《圭齋文集》卷首。② 揭傒斯《歐陽先生集序》,《圭齋文集》卷首。
上一篇:遼金元文學·元代詩歌·元代后期詩風的丕變
下一篇:先秦兩漢文學·漢賦·元成至明章時期的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