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金元文學的文獻·遼金文學的文獻·諸宮調、院本和小說·小說
文言小說,袁行霈、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書目》第三編“遼金元部分”著錄金人作品六部。遼人小說《焚椒錄》失載。據此可知兩朝文言小說共七部。今存者只有下列兩部。
《焚椒錄》遼王鼎撰,文言傳奇小說,1卷。王鼎,字虛中,清寧五年(1059)進士,歷仕翰林學士、觀書殿學士,以酒醉怨道宗,奪官流鎮州。此作詳述遼宣懿皇后、著名作家蕭觀音生平及耶律乙辛、張孝杰誣陷其至死一案始末。依傳統觀念,它或為雜史,或為傳記。《四庫全書》列入史部雜史類,而沒有歸子部小說家類。當代人論及其體裁歸屬時也有不同看法,或從內容著眼,認為它是寫實小說或傳奇小說,或從體裁上考慮,認為它是筆記小說。它在紀實的基本框架中,糅進不少虛構的成分,并帶有明顯的讖緯色彩,堪稱用小說筆法寫成的傳記文。人們對其真偽歷來說法不一。《焚椒錄》不但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小說作品,而且由于它保存了蕭觀音的14首詩詞,便更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清人周春據以輯錄了蕭觀音全部詩作。《焚椒錄》有《續百川學海》本、《寶顏堂秘笈》本、《津逮秘書》本、《說郛》本(宛委山堂刊本)、《無一是齋叢抄》本、《香艷叢書》本。
《續夷堅志》,金元好問撰,4卷,筆記小說集。南宋人洪邁的筆記小說集《夷堅志》在金、元時有兩部續書,此書為其中一種。“夷堅”一詞源于《列子·湯問》,為傳說中上古博物者之名,好記載奇見異聞。后來人們就以它作為搜奇志怪之作的書名。一般認為,《續夷堅志》的藝術成就沒有超過《夷堅志》,但它通過記述作者親自聽說、看到的事物(主要發生在金泰和、貞祐年間,也有少數發生在金代其他時期甚至其他朝代),在一定程度上觸及當時社會現實和本質。它是一部合志怪與志人于一體、熔文學性與史料性于一爐的作品集。榮譽序稱:“其名雖續洪氏,而所記皆中原陸沉時事,耳聞目見,纖細畢書,可使善者勸而惡者懲,非齊諧志怪比也。”《續夷堅志》在金末已有刊本,4卷。元代吳中王起善據以抄錄,厘為2卷。后來芥甫夏侯氏得此抄本。至正二十三年(1363)華亭孫道明借夏氏所藏抄本披閱抄錄。《四庫全書總目》稱有作者自序,但今存各本皆佚。清乾隆間三通館臣所修《續文獻通考》和《四庫全書總目》入子部小說家類,2卷;清倪燦《補遼金元藝文志》子部小說家類著錄,無卷數;清孫德謙《金史藝文略》著錄為4卷;《中國文言小說書目》著錄為2卷。今傳世本為4卷,有上海圖書館藏清吳繼寬抄本、北京圖書館藏清抄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清抄本 《元遺山先生集》所收本、清嘉慶巾箱本、道光三十年(1850)平定張穆校刊《元遺山先生全集》本、《得月簃叢書初刻》本、《石蓮龕匯刻九金人集》本、《筆記小說大觀》本、《叢書集成》初編本、民國三年(1914)上海掃葉山房石印本。其中吳繼寬抄本與通行本出入較大,有人認為是另一系統的本子。關于此,有待進一步研究。今人整理的本子有三種:一、中華書局1989年出版的常振國點校本,4卷,207則,與元無名氏《湖海新聞夷堅志》合為一冊;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元好問全集》所收本,4卷,據讀書山房本收錄,又據吳繼寬抄本補足底本僅有存目的4則,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抄本補入現傳各本皆缺的3則,使其更臻完備;三、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李正民評注本,所用底本和輯錄、增補的內容與《元好問全集》本同,但打亂了原有四卷的編次,改為按類分屬,包括異人異事、史料、生理醫藥、文物、動植物、自然現象六類,有較詳細的注釋和評述。書后附錄有諸家序跋著錄、評注者所撰《時代與元好問》一文,以及本書的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和《續夷堅志》研究論文索引。
通俗小說今存遼代寫本殘片《〈華嚴經〉感應故事》。歐陽建、蕭相愷編訂《宋元說經話本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收錄。
上一篇:先秦兩漢文學·先秦兩漢文學思想·兩漢文學思想·對辭賦及辭賦作家的評論
下一篇:清代文學與社會文化·清代刻書、藏書與文學·清代小說的出版與官府查禁·小說出版之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