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儒家學說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典籍豐富,流派繁多,蔚為大觀。在各家學說中,儒家占有突出的位置。它歷史最久,傳布最廣,影響最大,一向被視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關于“儒”的含義,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寫道:“儒,柔也,術士之稱。從人,需聲。”“儒”原來是古代巫師在操作巫術時戴的禮冠,巫師因此被稱為“儒士”。后來儒士的含義泛化,不單指巫師術士,而且指那些相禮的專家。他們掌握著各種禮儀知識,在婚喪嫁娶等慶典儀式上充當司儀。孔子在年輕時從事過這種職業,所以他創立的學派遂被稱為儒家。關于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和學術特色,司馬談在《論六家之要指》中寫道:“夫儒者以六藝為法。六藝經傳以千萬數,累世不能通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故曰‘博而寡要,勞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雖百家弗能易也。”(《史記·太史公自序》)他對儒學既表示首肯,也有微詞。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儒家學說作了這樣的概括:“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于道為最高。”班固認為儒家“于道為最高”,予以推重,大致勾勒出儒家的思想風貌。但他的儒家出于王官之說卻未必符合事實。把司馬談和班固的說法綜合起來,儒家的思想特征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五點。①奉孔子為宗師;②注重人倫教化,主張以“禮”調協人際關系;③尊重傳統文化,以堯舜文武為活世的楷模;④倡導仁義,主張實行德治仁政;⑤以《詩》、《書》、《禮》、《樂》、《易》、《春秋》為經典。后來《樂》經亡佚,只剩下五經。到宋代,《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也被提到經典的位置,遂有“四書五經”之說。儒生常常通過注疏經書的方式闡發儒家的學說。
上一篇:傳統文化·刑名律令·佛教建筑
下一篇:傳統文化·儒家學說·儒釋道的交會與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