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批評論集。六卷。日本僧人遍照金剛編纂。遍照金剛(774—835),俗姓佐伯,名空海,死后追尊為弘法大師。他自幼研讀漢學,喜好佛理,兼習辭章。日本桓武天皇延歷二十三年(804,當唐德宗貞元二十年),隨遣唐使來華留學三年,于攻讀佛學之余,尤留意于文學與文學理論。回國以后,將所攜帶的文學理論著作,如崔融《新唐詩格》、王昌齡《詩格》、元兢《詩髓腦》、皎然《詩議》,以及其他一些今已佚名之作,以類相從,編為一集,名《文鏡秘府論》,分為“天”、“地”、“東”、“南”、“西”、“北”六卷。
遍照金剛來華期間,正值中唐,詩歌創作經歷了空前繁榮。《文鏡秘府論》所收羅的詩學著作,除陸機《文賦》外,均產生于上至齊梁下迄中唐這段時間,正是中國古代格律詩從發軔到成熟的時期。中唐以前的唐代詩學思想大抵沿著兩個方向展開,一是批判與反撥齊梁以降空虛綺靡詩風,強調詩歌美刺諷諫的政治社會功用,即所謂詩文革新運動;另一是承續齊梁余風,對詩的形式、表現方法等作深入探討。《文鏡秘府論》所收,大致屬于后一方面的著作。而聲律與對偶,是格律詩在形式上有別于“古詩”的兩個主要因素,故書中有關此二項的內容尤多。如“天卷”《調四聲譜》、《調聲》、《詩章中用聲法式》、《八種韻》、《四聲論》五篇,由題目便可一望而知,所論全為調聲協韻問題。這些論著的作者有齊梁人沈約、隋人劉善經、唐人王昌齡、元兢等。所論雖甚瑣細,于現在已無多大實際意義,卻可窺見聲律論演進的歷史。倘說“天”卷五篇是對詩中聲律的正面規定,則“西”卷中《論病》、《論二十八種病》、《文筆十病得失》三篇是論作品病累的負面禁忌,其中雖也有用詞造語方面的病犯,卻以聲律方面的病犯為主。
“東”、“北”二卷,全系對偶方面的論著。詩文對偶,在寫作中雖出現極早,作理論上的探討則是齊梁以后的事情。劉勰《文心雕龍·麗辭》篇,首先對對偶做了肯定與探討,提出“言對”、“事對”、“正對”、“反對”四種對偶方法。“東”卷《二十九種對》,采集元兢、皎然、崔融等人之說,可以看出唐人對于對偶講究之細致深入。“地”、“南”二卷,所涉及的問題不很集中,大抵與詩的作法、風格有關。如“地”卷《十七勢》講詩歌開頭、造語、結尾的一些方式,《六志》講抒情言志的幾種方法,《十體》講詩的幾種風格。“南”卷《論文意》一篇較為重要,由五十八條論詩之語組成,據考證出自王昌齡《詩格》及皎然《詩式》。其中如論“假物不如真象,假色不如天然”的自然、本真之美,論“睡覺即起,興發意生,精神清爽,了了明白”的創作靈感,論“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的意境造成,都是比較精彩的。
《文鏡秘府論》所收諸家之說,雖有過為繁瑣和程式化、格套化之弊,卻也不乏精到之論。其中有些論著已經失傳,賴此書得以保存。特別是該書經遍照金剛傳到日本以后,對日本古代詩歌寫作也產生一定影響。故此書可謂中日文化交流的標志之一,遍照金剛功不可沒。
在日本有多種版本。在中國,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注》較為詳切。
上一篇:詩人主客圖
下一篇:六一詩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