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選箋本。七卷。清查為仁、厲鶚箋。查為仁(1693—1749),字心谷,號蓮坡居士。先為浙江人,徙居宛平(今并入北京市)。康熙五十年(1711)舉人。家富藏書,工詩,精通詞律,有《蔗齋未定稿》、《詩余紀事》。厲鶚(1692—1752),字太鴻,號樊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五十九年(1720)舉人,為浙西詞派重要作家,有《樊榭山房集》、《宋詩紀事》等。
《絕妙好詞》為南宋周密輯,收錄南宋一代(始于張孝祥,迄于仇遠)一百三十二位詞人的近四百首詞,以選錄精粹著稱。元明兩代傳本稀少,康熙間柯煜、高士奇刊本出,始流行于世。乾隆初,查、厲二人各自為《絕妙好詞》作箋。乾隆十三年(1748),厲鶚赴京,路過天津,與查為仁見面,見查之箋,極為佩服,遂以己作付查,刪復補漏,并為一書,題為《絕妙好詞箋》刻印問世。后來通行的《絕妙好詞箋》,多為此本。
查、厲二氏的箋分為作者小傳、詞作題解、總評三大部分。入選的一百三十二位詞人,大都名不見經傳,查、厲二氏廣采方志、筆記,從詩詞交往中考見其生平,并常于小傳之末附錄各種筆記雜說對其人其詞的記載和評價,以資參考。如卷一陸淞小傳采自《耆舊續聞》,姚寬小傳采自《寶慶會稽續志》,卷三羅椅小傳采自《癸辛雜識》及《寶祐四年登科錄》等。詞后題解或說明詞題,或介紹詞的創作背景,或考證名物典故。如卷一韓元吉《好事近·汴京賜宴》,箋引《金史·交聘表》,說明此詞為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韓元吉以試禮部尚書身分赴金賀萬春節,于汴京宴后感事所作,這就把這首詞的創作背景交代清楚了。又如卷四吳文英的《八聲甘州·陪庾幕諸公秋登靈巖》,箋引《吳郡圖經續記》、《吳郡志》,把詞中涉及的靈巖、館娃宮、琴臺、響屧廊、采香徑等都解釋清楚了。每個詞人之末的總評,大都先征引元陸輔之《詞旨》的《屬對》、《警句》二章,摘出這一詞人的精采屬對及警句,然后廣引諸家評論,有時還附錄此詞人的其他詞作。如卷二姜夔,在引《詞旨》之后,又引了《后村詩話》、《澄懷錄》、《耆舊續聞》、《開慶四明續志》里的有關材料,對于了解姜夔的創作頗有價值。查、厲二氏的箋也有不足之處。他們對于字、詞、句沒有注釋、疏解,在閱讀上令人感到有所不便,資料的搜輯也有泛濫旁涉之病。
有乾隆十五年(1750)查氏自刻本,道光八年(1828)錢塘徐楙愛日軒刻本,《四部備要》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6年排印本,1957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四部備要》紙型重印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徐楙刻本影印本。
上一篇:方望溪先生全集
下一篇:山中白云詞疏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