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進之的《李逵負荊》
康進之,棣州人,一云陳進之。作《黑旋風老收心》、《梁山泊黑旋風負荊》(《元曲選》稱《李逵負荊》)二劇,前者已佚。
棣州,隋置,改滄州,又改渤海郡,唐又改棣州,宋又徙置今山東惠民縣治。
元劇中有不少水滸戲。宋江故事在當時廣為流傳,后來慢慢擴大到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在人民中間豐富著、創造著。在《水滸傳》里,李逵是個農民形象,戇直、粗魯、勇敢,不問情由動不動同人打架,兩把板斧殺得性起,亂殺一陣。《水滸傳》里雖然寫李逵很多,也是個典型形象,但是分散各處沒有集中的場面。梁山英雄在元劇中出現得最多的是關于李逵的故事,可見他最為人民所喜愛。元劇中黑旋風戲雖多,可惜現存的不多,而以《李逵負荊》最為杰出,因為劇中的人物形象最為鮮明。
此劇為末本戲。第一折寫梁山泊號令嚴明,清明放假三天。李逵下山在酒店遇王林,得知其女被宋江搶去,于是上山找宋江理論。第二折,李逵義憤上山,要砍倒“替天行道救生民”杏黃旗,責宋江劫王林女兒,與他賭頭。第三折,李逵與宋江、魯智深下山到王林酒店中折證。王林認出搶他女兒的不是這二人。李逵發急。第四折,李逵上山,負荊請罪。宋江本要殺他,后要他去擒頂名冒姓的賊漢,將功折罪。二賊擒來,梟首警眾。
名冒姓的賊漢,將功折罪。二賊擒來,梟首警眾。劇本所寫李逵性格,不完全是戇直,更是倔強,對社會上的不平馬上要反抗,要舍命救人的,可是不精細,有其粗魯的一方面。在社會上永遠是個闖禍的人,但是在梁山泊卻是一個佩服宋公明、服從領導、嚴守紀律的人。毫無疑問的他受了些約束,沉不住氣。遇到清明節放假就急于要下山喝酒了。那下山找酒店一段,康進之寫得很好,可見到李逵不完全是粗魯人,有其嫵媚的一方面,老粗而實在也有風雅的一面,懂得欣賞自然景物。這是一插曲,可是也補充了他的性格。李逵聽到宋江魯智深搶親的消息,十分不平,不問真假,上山和他們理論,竟至不惜頭顱。因為宋江三十六人是用正義感來團結的,所以能夠橫行天下,為人民所熱愛。這不是尋常搶親的案子,而是關系到整個梁山泊的生存問題的。對證時,王林認出宋江不是搶親人,李逵一定要他再認,氣得打他,表現了他急到沒辦法的情景。此后知道自己弄錯,對宋江又佩服了,沒奈何挨步上山,負荊請罪。他自嘆道:“黑旋風,你好是沒來由也,為著別人輸了自己。”李逵的錯誤是可以原諒的,發現了錯誤,馬上負荊請罪,尤其可愛。劇作通過故事情節的發展,集中地寫出一個完整的李逵的性格。但一個斗爭的集團,不能沒有嚴明的紀律,而李逵又是立下軍令狀的,這問題又不能置之不理。宋江的處置是叫李逵帶罪立功,等他擒到了那兩個冒名的壞蛋,然后赦免了他。這樣的處置比之諸葛孔明忍淚斬馬謖顯然有著更大的教育意義。
《高齋漫錄》:“文潞公嘗戲云,‘某平生作官,趕家仆不上。方為從官時,家仆已稱仆射;比為宰相,渠先為司徒矣。’近年貴人仆隸,以仆射司徒為卑小,則稱保義,又或稱大夫矣。”又,《揮麈余話》:“靖康間有甄陶者,奔走公卿之前,以善干事,士大夫都使令之,號甄保義。”宋江綽號呼保義,它的通俗的意義是指一種供人家呼喚、替人家奔走的仆隸。以一個人民武裝力量的領袖,而被人叫做呼保義,那說明了他真是當時無數受壓迫的老百姓所渴望的“及時雨”。
在元蒙統治時期,那真是一個強盜世界。一方面許多權豪勢要之家,往往冒稱官吏舍人,魚肉平民,奪占妻女(見《元典章·刑部十九》第三十四頁:“有一等豪霸之家,冒充官吏,羅織平民,騙其家私,奪占妻女。”),(又《刑部十四》第四頁:“近來有不畏公法之人,詐為貴勢子弟,號曰舍人,從徒連騎,凌脅平民,因引奸盜。”);一方面跟著元軍南下擄掠的“干討虜軍人”更到處冒充蒙古兵,公行劫奪,驅掠人口(見《元典章·兵部一》第二十七頁)。這些冒名頂替的強盜,受著統治階級的庇護,老百姓吃了虧是無可控訴的,因此他們有時希望那真能替天行道的一批“真命強盜”的出現。本劇第四折那假宋江碰見李逵時說:“這是真命強盜,我們打他不過。走!走!走!”正透露了梁山泊故事所以在元代民間特別流行的一點消息。
從此劇中可以看出梁山英雄的精神面貌,他們的仁義、平等觀念,團結友愛,紀律嚴明。劇本歌頌這些英雄,贊美他們的正義感、是非感,體現了鋤暴扶弱的精神。從劇中還可以看出當時人民對梁山英雄的看法。人民在壓迫下喜愛梁山英雄,同時也按照自己的觀點創造并豐富了水滸故事。
本劇為元劇水滸戲中之第一。劇情緊張,從頭至尾,毫不松懈。許多上場白,能盡量避免重疊的自述式,而代之以沖口而出的沖場白。
元劇中李逵有粗有細,有正義感,也有人情味,是剛健中含婀娜,勇悍里帶滑稽的人物。
本劇故事在百廿回《水滸傳》第七十三回中略見影子。京劇《丁甲山》與此劇類似。(又可比較《黑旋風雙獻功》劇。)
二、元曲中的水滸戲
1.《爭報恩》(無名氏)
2.《燕青博魚》(李文蔚)
3.《黑旋風雙獻功》(高文秀)
4.《李逵負荊》(康進之)以上見《元曲選》。
5.《黃花峪》(無名氏)見《孤本元明雜劇》。
《爭報恩》說趙通判妾臘梅與丁都管有曖昧關系。梁山英雄關勝與徐寧病在店中,宋江又派花榮去探問。趙妻李千嬌幫助了梁山英雄。后來李千嬌被誣為謀殺親夫,梁山英雄把她救出來。
《燕青博魚》敘燕青因眼病下山,為楊衙內所欺,燕二(燕順)治好其眼。燕青為博魚事與燕大(燕和)結交。燕大妻與楊衙內私好。燕青燕順為燕和報仇。此劇寫了梁山英雄,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
《黑旋風雙獻功》一作《雙獻頭》,高文秀作。高文秀寫了不少水滸戲,今只存此本,其他均已散佚。此劇敘孫孔目妻與白衙內私逃。孫孔目去告狀,白衙內喬坐衙門,把孫孔目下獄。李逵設法進獄中救出孔目,并把其妻與白衙內殺了,雙獻頭。劇作故事簡單,文辭樸素。
《黃花峪》寫劉慶甫妻李幼奴往泰山燒香,遭蔡衙內調戲,為楊雄所見,但過后終于被蔡搶走。李逵去救,蔡衙內逃到黃花峪,為魯智深所殺。
水滸戲的特點:反映階級對立。壓迫人民的是些“衙內”,水滸英雄是反惡霸的。梁山泊的紀律嚴明。各個劇本貫穿了這種精神。
其中《李逵負荊》特別好。它表明,人民領袖應替天行道。如果領袖,如宋江,背叛了他的階級,做了壞事,李逵代表人民的意志要對他清算的,是極端的憎恨。此戲結構特別完整,詞句也很美。其他各劇,如《爭報恩》、《燕青博魚》結構就比較散漫。人物不夠鮮明,有公式化概念化傾向。由于迎合人民喜愛心理,往往有雷同之處。
今京戲直接從元曲取材,改編《李逵負荊》一劇,又加上《沂州府》劇故事。
同學們應該讀《李逵負荊》與《黑旋風雙獻功》。
三、紀君祥的《趙氏孤兒》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謂《竇娥冤》與《趙氏孤兒》“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劇中,亦無愧色”。《趙氏孤兒》為元劇代表作之一。這是一個歷史劇。論劇情的緊張、斗爭的激烈,很少劇本能超過它的。
紀君祥,《錄鬼簿》一作紀天祥,大都人。“與李壽卿、鄭廷玉同時”,為前期作家。約計與王實甫亦為同時人。不注官職,當為平民,不曾作吏。所著劇本,《錄鬼簿》著錄六種,《太和正音譜》同,今惟《趙氏孤兒冤報冤》存。現傳有兩個本子:一是《元刊古今雜劇》本,共計四折一楔子;一是《元曲選》本。除元刊的四折外,更添第五折。就曲文論,自然是元刊本比較好。選本的第五折,尤其是蛇足。但元刊本全沒賓白,字句上有些錯誤,也不易校正。
本事梗概:晉靈公時,大臣趙盾、屠岸賈文武不和,屠岸存心要害趙盾,派刺客鉏麑去行刺。鉏麑見趙盾忠誠,不忍下手,觸樹而死。后來西戎國進貢一頭猛犬,叫作神獒,靈公把它賜給屠岸。屠岸得了神獒,在后花園中扎了一個草人,紫袍玉帶,穿戴和趙盾一模一樣,卻在它肚里裝一付羊心肺。等這神獒餓了三五天光景,放它到后花園里去。那神獒餓得慌了,一聞羊騷氣,便向草人猛撲過去,抓開了肚子,把羊心肺吃了。這樣試驗了多次,料得可用,便牽去朝見靈公,說這犬性最靈異,但凡朝中有不忠不孝之人,自會認得。靈公叫放它去試驗。它一見那紫袍玉帶的趙盾,便撲了過去。這時幸虧殿前太尉提彌明,素知趙盾忠心,一棰打倒神獒,救出了趙盾。
屠岸便乘勢誣告趙盾謀反,殺了他全家滿門三百多口。靈公的公主,嫁給趙盾之子趙朔的,遺腹生了個兒子,便是趙氏孤兒。屠岸賈為要斬草除根,叫下將軍韓厥,把守宮門,防有人遞盜出去。趙朔門下的草澤醫士程嬰,和公主商量,把孤兒放在生藥箱里帶出宮門,給韓厥搜到。卻虧得程嬰一番話,感動了韓厥,竟放他和孤兒出宮,韓厥拔劍自刎而死。
屠岸賈聽說韓厥自刎,孤兒給人帶走,下令國中,要把全國半歲以下一月以上的孩子統抓來殺了。程嬰只得去和當時已經告老的中大夫公孫杵臼商量,把自己一個新生的孩子,當作趙氏孤兒,寄在公孫處,自己卻去向屠岸出首。屠岸信以為真,殺了那孩子和公孫杵臼之后,便把那假作程嬰之子的趙氏孤兒,認作義子,和程嬰共同教養他。到了孤兒二十歲時,程嬰把趙氏先世被害的種種情況,畫成圖卷給孤兒看。孤兒看了,大為感動。程嬰乘機把他的身世一一告訴了他。這時晉靈公已死,悼公在位,第二天孤兒上朝奏明悼公,帶兵拿了屠岸賈處死,才報了趙氏二十年的大仇。
本劇故事出于《史記·晉世家》及《趙世家》,為春秋時代晉國的史事,在《史記》中亦為富有戲劇性的一段故事。公孫杵臼與程嬰為了保存趙家一個孤兒,自我犧牲,這種義俠精神,為千古以來所景仰、所歌頌。《史記·趙世家》描寫這一段歷史,乃是趙氏祖先的血淚開國史,本來很生動,不過比較簡略。它所記載的是貴族之間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紀君祥大概取材于宋代講史家的話本,不完全符合于《史記》,而公孫、程嬰等人物形象卻更其突出。經過講史家的敷演,紀君祥的處理,增加了許多更其緊張動人的情節,同時也增強了它的人民性。
此劇所寫雖然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斗爭,但趙盾代表善良的一個忠臣(《左傳》中已有許多材料),是為人民所擁護的。歷史上所謂忠臣,如果不是愚忠,必定與統治者有所斗爭,抑止奸邪,而往往為糊涂不明的昏君所迫害。屠岸賈是兇惡殘暴的形象。他為了達到他個人專權的目的,毫無理由地殺戮無辜的趙家三百口,是殘害忠良。因為趙氏有孤兒存在,便下令把一月以上一歲以下的小孩拘刷起來,盡行殺害,這是慘無人道的。他終于得到報復,是自食其果。趙家由于韓厥、公孫、程嬰等義士仁人,保存了一個復仇的種子。人民的同情是站在趙家這一邊的,不能單純地作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看。義氣和正義感是人民的感情。那些志士仁人的堅韌性和謹慎的斗爭精神,具備有中國人民所喜愛的英雄性格。存孤非為報私恩,為的是國家利益,所以這可以看成是忠與奸的斗爭,正義與非正義的斗爭。從這點來看,《趙氏孤兒》的意義是深邃廣闊的。
程嬰、杵臼保全趙氏孤兒的事雖見于《史記》,但實際只是戰國時候俠士刺客們編造出來的一種傳說(詳見《容齋隨筆》),可是它寄托著我國歷來無數民族英雄寧死不屈保存種姓的俠義精神,因此它在民間流傳極廣,影響極大。
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墨者,極力提倡一種犧牲自我以抵抗強暴、扶助弱小的俠義精神。這種俠義精神雖不斷地橫受歷代統治階級的摧殘,但直到清末民初,它仍是我國各種下層秘密社會精神上的支柱。反之,我國歷來的統治階層,有一種最不可饒恕的罪惡,那便是對于那些反抗他們的人們族誅。甚至連那些剛剛出生的毫無罪名可加的孩子,也不免身首異處。就這一點說,我們對于從戰國以來的許多作者———包括紀君祥在內———肯為我們創造程嬰杵臼這兩位典型人物,以表揚墨家一種扶弱抗暴的精神,實不能不致其敬意。
劇本中也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屠岸賈要滅絕趙家,并且為一己之私陰謀顛覆晉國。趙家和其忠臣義士的一群是為了保衛國家起來斗爭的。
“憑著趙家枝葉千年永,晉國山河百二雄。顯耀英材統軍眾,威壓諸邦盡伏拱。”作者包含有忠君愛國的思想。因此這義而兼忠的劇本能在元蒙時代并不被禁止而得以演出。然而這個劇本發揚了正義感、人道主義和愛國主義,在元蒙統治時期演出可以激勵人民的堅苦奮斗的精神,激發對于殘暴統治者的憎恨和復仇主義。阿英指出,“這里所說的趙家,雖指的是趙盾,實際上還是影射宋朝。”未免是機械的看法,也未必為作者思想所及。不過這類有強烈斗爭性的復仇的劇本,可以發揮它的民族意識的愛國主義的作用。
此劇稱為悲劇,與西歐悲劇又有不同。所以稱為悲劇者,劇本的精神是嚴肅的,斗爭是緊張的、壯烈的,犧牲了許多英雄人物。最后還是得到了勝利,由黑暗而到光明。這是代表中國民族型的悲劇,也是一個杰出的歷史劇。為什么要死許多人?為了增強程嬰和孤兒的報仇決心。
在藝術結構方面,五折一楔子,較長。元刊本只有四折,可能紀本原定四折,而后人增長。但元刊本亦似有殘缺。
特點,末本戲,而由韓厥、公孫、程勃(孤兒)分唱,正末不是一人。其中貫穿全劇者為程嬰,程嬰的性格也很突出,雖不唱,亦為主角。公孫為一退休老臣,無消極思想,仗義勇為,富于責任感。劇中人物安排是很成功的。
全劇有許多驚險的場面,如第一折程嬰偷帶孤兒出宮,為韓厥所查出。韓厥的思想斗爭、程嬰的機智,場面異常緊張動人。后來有《抱妝盒》、《貍貓換太子》與此類似。第三折公孫被打,程嬰怕他攀附出來,氣氛緊張。第四折程嬰使孤兒觀圖,覺悟而轉變過來的場面,情節安排巧妙合理。為后來的《王佐斷臂》所應用。這些安排處理是很高明的,超過《竇娥冤》等劇。
趙氏孤兒這故事在戲劇上的傳播影響,可分作三方面來說明。一是這故事本身的戲。我們今天所看得到的,除了紀君祥的雜劇外,尚有元無名氏的《孤兒記》,明徐元的《八義記》(所謂八義,是指程嬰、杵臼、鉏麑、提彌明、韓厥和救護趙盾出險的靈輒,替趙盾通報消息的張維,為趙朔代死的周堅),和今天還在京戲里演出的《八義圖》。其次是從這故事摹仿來的戲。最早是元無名氏的《陳琳抱妝盒》,戲中的太子、陳琳、寇承御,實際即是趙氏孤兒和程嬰、公孫杵臼的化身。明人的《妝盒記》又是《抱妝盒》的放大。到京戲里更牽合種種包公案的傳說,成了連演十幾天的《貍貓換太子》。此外如元人雜劇里的《小尉遲》、京戲里的《法場換子》、《雙獅圖》,也都是從《趙氏孤兒》的戲脫胎出來的。
中國戲曲里,《趙氏孤兒》要算是最早流傳到歐洲去的。據青木正兒的《元人雜劇序》說,計有R.P.dePrémare的法譯本,又有英語重譯本,法國文豪伏爾泰Voltaire的翻案本(這劇本有中譯本,名《中國孤兒》,商務出版),后來還有S.Julien的法譯本。王靜安認為只有《竇娥冤》和《趙氏孤兒》,可以列之世界大悲劇中而無愧色,而就對后來戲劇的影響來說,《趙氏孤兒》是更其在《竇娥冤》之上的。
上一篇:《辛棄疾的生平》
下一篇:《宋元文學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