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黑色幽默”文學在美國出現。一九六五年三月,當代美國作家弗里德曼搜集了十幾位作家的作品片斷,編輯了一本小冊子,標題為“黑色幽默”。從此,黑色幽默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出現在美國文壇上。黑色在英語里常常用來形容陰暗、神秘的事物,西方通常用黑色來代表死亡。黑色幽默作家在作品中突出描寫人物周圍世界的荒謬和社會對個人的壓迫,以一種無可奈何的嘲諷態度表現環境和個人(即“自我”)之間的互不協調,并把這種互不協調現象加以放大、扭曲,變成畸形,使它們顯得更加荒誕不經,滑稽可笑,同時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悶。所以,“黑色幽默”意味著陰慘凄涼、悲觀絕望、荒誕病態的幽默。這個流派從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風行美國,七十年代以后雖然逐趨衰落,但不同形式的黑色幽默小說仍不斷問世,其中一些作品還受到讀者和評論界的好評,所以至今仍然很有影響。
黑色幽默文學實際上是美國畸形病態社會的產物,是病態社會中的民族精神變態以及喪失了悲劇嚴肅性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生活的反映。美國侵朝戰爭失敗后,曾經被認為是資本主義“天堂”的“金元帝國”進一步露出了衰退景象,特別是六十年代,侵越戰爭的升級,更使美國國內人心浮動,政治、經濟、社會危機接連不斷。不少知識分子面對腐朽的現實而感到震動,原來的幻想破滅了。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使他們產生了沉重的危機感。他們不僅對現實悲觀失望,而且對個人的價值、未來的前景也產生了懷疑和恐怖的情緒。黑色幽默作家對這些深有感觸,在他們的眼里,整個世界都是荒誕的、濃黑的,要根本改變這種現實又是決不可能的。因此,在絕望之余,他們認為要生存下去只有痛苦地接受、適應這種現狀。接受,適應,又決不能用人們早已厭倦的那種感傷而幼稚的眼淚,唯有大笑才能發泄痛苦。于是,在這種社會悲劇發展到無法忍受的地步時,黑色幽默作家們把這種悲劇轉化為鬧劇式的喜劇。他們試圖引出人們的笑聲來達到對現實生活中那些荒誕、無意義事件的冷嘲熱諷。“他們象臨終的犯人那樣,望著絞架發問:‘這玩意兒牢靠嗎?’然后縱聲大笑。”因此,有些評論家把“黑色幽默”稱為“絞架下的幽默”或“大難臨頭時的幽默”。“黑色幽默是一種含蓄的懷疑主義,是以含蓄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對恐懼以及對于愛的憎惡之情”。因此可以說,黑色幽默產生于對恐怖前景的絕望,它在玩世不恭的嘲諷中表現對妨礙個人發展的現實強烈不滿和無可奈何的憤怒。
黑色幽默作家的哲學觀點基本上是存在主義。存在主義是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的產物,它反映了資本主義矛盾重重,人們找不到出路的一種陰暗悲觀的心理。這股思潮在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廣泛地影響到美國社會的各個階層,特別是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青年受其影響最深。這些人對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現實不滿,但又找不到正確的出路,看不到前途,陷入悲觀絕望的境地,于是這些人的思想情緒同存在主義的哲學觀點合拍,他們把荒誕看成世界的普遍現象,把暴虐專橫、貪婪冷酷看作是某些人變態心理的表現;而且認為這些現狀是不可改變的。這種絕望的幽默情緒反映在文學上便成為黑色幽默文學。
黑色幽默文學主要表現在小說領域,但有些電影和戲劇也被認為屬于這類作品。它的藝術特征主要表現為:
反對以人物、情節、主題和背景為小說要素的創作方法。常用漫畫式勾勒出小丑式的人物,尤其是主人公,不是一個有血有肉、實際生活在現實社會中、具有社會屬性的人物,而是一個所謂“反英雄”的平庸猥瑣的小人物或半瘋半傻的怪人。“主人公沒有可以信賴的、公認的感情準則和行動準則;主人公和他的環境相沖突,他的精力大都耗于對抗;人類的動機永遠錯綜復雜——嘲諷、矛盾和模棱兩可總占優勢。”他的活動也不貫穿和推動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這種人物幾乎看不出個性,即使有,也是讓讀者自己去體會。
沒有什么完整、嚴密的故事情節,結構松散,情節跳躍。時間、空間概念多加變換,往往把過去、現在、將來混在一起;把一些有現實意義的、比較真實的情節,同一些虛構的、甚至荒誕的情節揉合在一起,不考慮小說情節的邏輯聯系和結構的完整,而是采取了所謂“反小說”的形式。在一件作品中,有時用第一人稱夾敘夾議,所講的大段哲理和議論,常常與本文的情節毫無關系。
它突出的藝術風格是喜劇式的嘲笑諷刺和寓言式的含蓄幽默。作者常常讓書中人物作各種滑稽可笑的表演,并通過許多荒誕可笑的情節來達到其冷嘲熱諷的目的。在作品中,作者對人物的所作所為并不明確作出任何關于道德、政治的評價,而是讓讀者從作品冷雋的幽默和喜劇式的笑聲中去領悟某種含蓄而意味深長的寓意以及作者對社會現狀的態度。美國有評論文章對黑色幽默作家及作品作了這樣的評論:“這些作家對生活的看法是‘黑色的’,也是荒謬、丑惡、殘酷、陰暗、毫無意義的,而對于這一切,作者并不作出什么強烈的反響或道德上的評價,而只不過是用‘幽默’、‘喜劇性’、‘冷漠和滑稽’、無可奈何的嘲笑等態度來描寫和對待它。”“這些人以尖刻的、辛酸的、有時甚至是絕望的筆調、著重刻劃人世間的荒謬。”“這種幽默的特點是用經常是病態的、諷刺的、荒唐而可笑的情節來嘲笑人類的愚蠢。”
黑色幽默作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約瑟夫·海勒、庫爾特·伏尼格、托馬斯·品欽、約翰·巴斯等。
約瑟夫·海勒(1923—),他出生在紐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任空軍中尉,還做過大學英語講師,雜志廣告撰稿人,推銷經理等。一九五○年開始在耶魯大學和賓夕法尼亞大學講授小說和戲劇寫作。他的作品在黑色幽默文學中影響最大,成為這一流派的支柱。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1961)、《出了毛病》(1974)、《象黃金一樣好》(1979),劇本《我們轟炸了紐黑文》等。《第二十二條軍規》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空軍內部的專橫、殘暴、貪婪以及人們受到的迫害,反映了美國現代社會各種權勢利欲的爭奪現狀。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支美國空軍中隊駐守在地中海某島上。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一心想當將軍,把部下的性命作為自己升官的階梯,一次又一次增加轟炸飛行任務。斯克斯考夫中尉,平時不茍言笑,道貌岸然,野心勃勃,要是偶爾微笑一下的話,那一定是因為他的競爭者得了重病。大戰暴發使他異常興奮,后來,他居然被上司譽為“軍事天才”而當上了指揮全軍的中將司令官。伙食管理員米洛,幾乎把官兵們每個月的薪金全部都賺進腰包。他以采購伙食為名大搞投機生意,最后還與將軍們勾結起來,辦成了一家規模宏大的國際商業公司,連交戰國德軍政府也來合伙入股。米洛在世界各地通行無阻,美國軍用飛機隨他使用,各地機場任他起落,甚至德國的一些轟炸機都把納粹標記改為米洛公司來為他裝貨。他還做了甲地的市長、乙地的副總督、丙地的代理國王、丁地的教長等等。他居然受到國家元首才能得到的禮遇:“卡車進入市區,就緩緩行駛。快到市中心,歡聲更是雷動。學校里的男女學生都放了假,穿上新衣服排列在人行道兩旁,手里揮動著小旗子。大街上人山人海,歡聲四起,街道當中高懸著米洛肖像的巨大橫幅……一排排精神抖擻的青年男女手挽著手,擠在后面蹦蹦跳跳,一面呆瞪著兩眼,一面用帶點嘶啞的聲調敬慕地喊著‘米——洛!米——洛!’”他甚至在協助美軍轟炸德國的橋梁的同時又協助德國以高炮還擊轟炸橋梁的美國飛機。他本是靠販賣蔬菜食品發的財,后來生意越做越大,把埃及的全部棉花買了下來,當棉花賣不出去時,他就在棉花上涂一層巧克力,放在食堂里賣給士兵當點心吃。就這樣,米洛成了最得卡思卡特歡心的人。小說主人公上尉轟炸員尤索林就在這個空軍中隊服役。他不希望象斯克斯考夫那樣升官,也不希望象米洛那樣發財。他充滿對死的恐懼和對生的渴望。他想擺脫一切人,但人人都與他有關,讓他片刻不得安寧。他力圖置身戰爭之外,從而獲得生的權利,但這使他顯得孤立無援。在失望之余,他感到周圍的人都是敵人,都處心積慮地要害死他。因此,大家認定他是個瘋子。根據第二十二條軍規,瘋子可以停止執行飛行任務,但軍醫告訴他,按規定,停止飛行必須由本人提出申請;然而一個人能意識到飛行有危險,而要求停止飛行,就證明他神志清醒,不是瘋子,仍然必須執行飛行任務。軍規還規定,飛滿三十二次任務的人,可以不再執行任務;但是附加一個條件,必須在停止執行任務前絕對服從上級的令。當尤索林滿懷期望飛滿三十二次任務時,中隊司令官把飛行任務增加到四十次、五十次……最后尤索林恍然大悟,原來第二十二條軍規是個騙局,是個無法逾越的障礙。因為它沒有確定的內容,經常被執法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加以解釋,隨心所欲地置人于死地。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第二十二條軍規。他感到整個人類都瘋了,只有他頭腦清醒,最后他逃到瑞典去了。
《第二十二條軍規》中的空軍中隊,實際上是作者眼中的戰后美國社會,在這里人們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當權者以部下的鮮血作為發跡、取樂的工具,鉆營者以同胞的生命作為生財的賭注,弱肉強食取得了合法的地位。
《出了毛病》描寫了美國一個大公司某經理人員日常生活中的疑懼和煩惱。這個經理人員經營有方,業務發達,鄰居和同事都羨慕他,然而他卻天天在恐懼中生活,認為一定在什么地方“出了毛病”,時時擔心有什么災難落到他頭上。他害怕關著的門,懷疑門內有什么陰謀在進行,又害怕把門打開,看到里面的丑惡。這些描寫,使人感到雖然在富足的物質條件下人們的職務和工資都在上升,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卻充滿了猜忌和畏懼,即使在家庭關系中也存在各種微小而影響深刻的齟齬,處處使人感到不安,無法忍受。這部小說運用日常瑣事來表現重大的社會問題,顯示出作者對現實社會的深刻理解。
《象黃金一樣好》把家庭中勾心斗角和政府中的權力爭奪交織起來,描寫了一個自視甚高的猶太知識分子怎樣在現代社會政治權力的愚弄下,產生了飛黃騰達的美夢,最后只落得個滑稽、荒謬的可笑結局。
總之,海勒的創作善于從不同的題材中發掘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主題,揭示現代社會中使人受到摧殘和折磨的異己力量。他的創作方法往往是從超現實而又不是寫實的角度出發,經常以夸張的手法把生活漫畫化,表現了一種和寫實性質完全不同的真實;他還善于把令人發指的暴行和難以忍受的痛苦寫成笑話,但作品的基調是比較絕望的,排斥任何具有正劇含義的光明的圓滿的結局。他在表現現實世界時有憤怒,但他用解嘲的態度減輕痛苦,以無可奈何的心情接受既成事實,并沒有想改變這個世界。
庫爾特·伏尼格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曾被德軍俘虜,關押在德國監獄。在德累斯頓大轟炸中,他僥幸逃得余生。他的代表作有小說《第五號屠宰房》(1969)和《囚徒》(1979)。前者猛烈抨擊了二十世紀人們的好戰情緒;后者揭露了美國壟斷資本主義制度某些垂死腐朽現象。《囚徒》的主人公斯塔巴克出身在一個波蘭移民家庭,從小被父母非正式地過繼給克利夫蘭的一個百萬富翁。他年輕時曾以溫和的共產主義者自我標榜,后來又向往作一個政府忠實的官員。然而,政治動蕩,人生坎坷,卻使他三次瑯珰入獄。作者通過主人公三次身為囚徒的經歷,把虛實交錯的材料穿插起來,并借書中人物之口,以喜怒無常、荒誕不經的形式,發議論,講哲理,使讀者在冷漠、無奈的逗笑和自我嘲諷中,意會到美國政治生活的腐敗和金錢萬能的罪惡。
約翰·巴斯的代表作是《煙草經紀人》(1960)和《羊童賈爾斯》(1966)。前者描寫了人與世界的關系,作者認為人應該認識世界,但能否接近真理卻值得懷疑,正是這種矛盾在作品中引出了許多笑料,寫出了美國殖民史的猥褻和滑稽劇;后者充滿著自發的諷刺,描寫在兩個重點大學中所發生的事。作者把任何人理智地安排生活的企圖都作為諷刺的對象,表現了作者對歷史和人的虛無主義觀點。
黑色幽默文學是一種當代資產階級的諷刺文學。它明顯地帶著資產階級頹廢沒落、悲觀絕望的精神狀態,它是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危機在精神領域里的一種反映。黑色幽默作家把資本主義社會等同于全人類社會,把資本主義制度惶惶不可終日的現狀,看作是人類必然滅亡的趨勢,這種思想傾向顯然是極端錯誤的。有的作品中還有不少露骨的色情描寫,這是不足取的。
但是,黑色幽默作家的作品,在不同程度上諷刺和暴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種種陰暗、腐朽、丑惡、凄慘的現象,它比起當前西方那些黃色、兇殺、粉飾太平、追求刺激等無聊作品來,仍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在藝術技巧方面,黑色幽默作家用了放大鏡、哈哈鏡的漫畫手法來看待和反映這個世界,使其擴大、變形,促使那些陰暗、丑惡的東西更突出、更丑惡、更可笑、更可憎,使讀者在尋思和回味中悟出一定的寓意或給讀者以震動,從而取得獨特的藝術效果。一般評論家認為,黑色幽默文學是美國六十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流派。它繼承了文學史上辛辣諷刺的傳統風格,而且對美國甚至其他許多國家的文學發展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
上一篇:荷花淀派
下一篇:花間詞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