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馘名王
【出典】 《詩經·大雅·皇矣》:“臨沖閑閑,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漢·毛氏傳:“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興元十二年“將北征三郡烏丸……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卒與虜遇……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余萬口。”
【釋義】 馘是對不降服的敵人殺而獻其左耳以計功。也泛稱屠殺敵人。名王,匈奴單于中之有大名、多封土者。馘名王,就是剿殺敵人的首領。
【例句】 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掃沙場。擊楫中流,曾記淚沾裳。(李好古《江城子》[平沙淺草接天長]2701),這里用以追敘自己昔日殺敵報國的壯志。
上一篇:典故《韓退之》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龜臺》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