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古遠清
敘事詩。作者張志民。發表于《北京文學》1984年9月號(《詩刊》1984年11期轉載)。1942年,作者以偉大的“土改運動”為背景,寫了《死不著》、《王九訴苦》等長篇敘事詩,反映了我國農民的苦難歷程和推翻封建壓迫、翻身解放的斗爭,塑造了中國農民的真實形象。《“死不著”的后代們》可看作是《死不著》的續編。它以聯產承包的橫斷面,選擇接待來客的特定場合,通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描寫,形象地展示了新時期的農村變化和一代新農民在精神、經濟上的解放。作品中寫道:在“死不著”家族的庭院里,有的人愉快地和過去告別,為致富廣開財源,有的人在背著過去的包袱而無所作為。作品中的老大和老二,面對包田、包山、包雞場的“招賢榜”,發生了激烈的思想沖突。老二認為“多勞多得不虧心,社會主義富國也富民”,老大認為“要富大伙兒一塊富,共產黨不養‘暴發戶’”。作品以此生發開去,寫了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幾經曲折的農村在致富觀念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上所發生的根本變化。和作者“十七年”時期寫的詩作一樣,此詩側重于表現和歌頌北方農村的新人新事,反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引起的社會道德風俗和人們精神面貌、思想情感的巨變,具有敘事、寫人、抒情相結合的特點。所不同的是,在描寫農村生活的同時融進了較強的主觀感情色彩,并和白描、直敘手法連在一起運用。詩的格調仍像過去那樣樸素清新,語言明快風趣,詩句嚴整勻稱,所不同的是增加了達觀與詼諧。詩人成功地突破了兩行體在反映復雜的現實生活方面固有的局限性,或用白描的筆法勾勒生動的場景,或借助比興調動讀者的想象,或用正反對比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或用工整的對仗收相互映襯之效,或用虛實結合的形式加深讀者印象,無不顯示出兩行體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楊新敏《“未可及”別傳》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功亮《“牛棚”小品》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