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陶侃明鑒
【出典】 《晉書》卷六六《陶侃傳》:“侃在軍四十一載,雄毅有權,明悟善決斷。自南陵迄于白帝數千里中,路不拾遺。……議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分兵鎮之。侃每不答,而言者不已,侃迺渡水獵,引將佐語之曰:‘我所以設險而御寇,正以長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內無所倚,外接群夷。夷中利深,晉人貪利,夷不堪命,必引寇虜,迺致禍之由,非御寇也。且吳時此城乃三萬兵守,今縱有兵守之,亦無益于江南,若羯虜有可乘之會,此又非所資也。’后庾亮戍之,果大敗。……及疾篤,將歸長沙,軍資器仗牛馬舟船皆有定簿,封印倉庫,自加管鑰,以付王愆期,然后登舟,朝野以為美談。……尚書梅陶與親人曹識書曰:‘陶公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陸抗諸人不能及也。’”
【釋義】 晉陶侃為八州都督,治軍嚴整,明于識鑒,時人稱其“機神明鑒似魏武”。后因用為詠將帥的典故。
【例句】 擁七州都督,雖然陶侃機明神鑒,未必能詩。(劉過《沁園春·寄辛稼軒》2142)辛棄疾(稼軒)時為浙東安撫使。這里以陶侃比辛棄疾,切其浙帥的身份,稱美其“能詩”又過于陶侃。
上一篇:典故《陶令醉》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陶處士是晉朝臣》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