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亡是
【出典】 《漢書》卷五七上《司馬相如傳上》:“相如以‘子虛’,虛言也,為楚稱;‘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為齊難;‘亡是公’者,亡是人也,欲明天子之義。故虛藉此三人為辭,以推天子諸侯之苑囿。其卒章歸之于節儉,因以風諫。……其辭曰:‘楚使子虛使于齊,齊王悉發車騎與使者出田。田罷,子虛過姹烏有先生,亡是公存焉。……’”唐·顏師古注:“亡讀曰無。”
【釋義】 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子虛賦》虛構了三個人物,其一為“亡是公”,亡同無,“亡是公”即無此人。后世因用“亡是”表示并無其人或其事。
【例句】 舞烏有,歌亡是,飲子虛。(辛棄疾《水調歌頭·將遷新居不成,有感戲作。時以病止酒,且遣去歌者。末章及之》1913)這里以“歌亡是”表示身邊沒有歌者唱歌。
上一篇:典故《為郎憔悴卻羞郎》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亡楫中河》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