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避世桃源
典源出處 晉·陶潛《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華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釋義用法 晉陶潛在他的《桃花源記》中講,晉時武陵一漁人在桃花林中發現一山,進山口后見有村舍人家,田地竹木,男女耕作,老少怡樂。經詢問后才知他們上代是為避秦時戰亂人此定居的,與外間隔絕已經幾世。漁人盤桓幾日后辭去,以后再往,則迷失舊路。后以此典指遠離塵囂的幽雅山水勝境; 也指避世隱居之所。
用典形式
【花源】 唐·李白:“回溪碧流寂無喧,又如秦人月下窺花源。”
【秦洞】 清·王夫之:“也似我年來,桃花春水,咫尺煙迷秦洞。”
【桃源】 唐·韓愈:“神仙有無何渺茫,桃源之說誠荒唐。”宋·陳師道:“勝游欲盡無窮目,未到桃源客已迷。”宋·張炎:“桃源去塵更遠,問當年,何事識漁郎。”
【問秦人】 明·陳子龍:“我亦玄都舊賓客,煩將名姓問秦人。”
【武陵人】 唐·裴迪:“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宋·李清照:“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宋·范成大:“忽見小桃紅似錦,卻疑儂是武陵人。”
【武陵春】 唐·駱賓王:“問君招隱地,仿佛武陵春。”宋·蘇軾:“從此北歸休悵望,囊中收得武陵春。”
【武陵源】 唐·王維:“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宋·洪炎:“鳥外疏鐘靈隱寺,花邊流水武陵源。”清·趙執信:“攜筇如擁棹,重入武陵源。”
【武陵溪】 宋·洪適:“紅綻武陵溪,綠暗章臺路。”宋·蘇軾:“蜀客曾游明月峽,秦人今在武陵溪。”
【逃秦人】 宋·蘇軾:“卻笑逃秦人,有畏非真契。”
【迷武陵】 宋·張炎:“花下可憐仙子,醉東風猶自吹笙。殘照晚,漁翁正迷武陵。”
【秦人溪】 宋·蕭立之:“海圖拆補女兒衣,輕衫笑指秦人溪。”
【桃花洞】 唐·錢起:“桃花洞里舉家去,此別相思復幾春。”
【桃花源】 宋·陳師道:“他日宦游客,誤入桃花源。”金·元好問:“行尋柴桑里,遂得桃花源。”清·趙執信:“所思在何許,乃在桃花源。清時欲焉避,但羨山中田。”
【桃源路】 金·李俊民:“一溪隔斷桃源路,只有人家雞黍。”
【桃源境】 宋·陸游:“閉門便造桃源境,不必秦人始是仙。”
【避秦村】 宋·陸游:“人如釣渭叟,地似避秦村。”
【避秦路】 清·王夫之:“風狂雨妒,便萬點落英,幾灣流水,不是避秦路。”
【山中秦晉】 宋·張炎:“休重省。莫問山中秦晉。桃源,今度難認。”
【不知有漢】 唐·王績:“不知今有漢,唯言昔避秦。”
【回首武陵】 元·陶宗儀:“欲問漁郎無恙否? 回首武陵何許。”
【武陵桃花】 唐·李白:“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殺人。”
【秦人雞犬】 唐·李白:“秦人雞犬桃花里,將比通塘渠見羞。”
【晉客入洞】 唐·杜牧:“此花不逐溪流出,晉客無因入洞來。”
【桃花白云】 元·薩都拉:“誰知別有小乾坤,藏在桃花白云里。”
【桃花流水】 宋·蘇軾:“玉室金堂余漢士,桃花流水失秦人。”
【桃源雞犬】 宋·陸游:“桃源雞犬塵凡隔,杜曲桑麻夢想歸。”
【流水桃源】 宋·辛棄疾:“望斷碧云空日暮,流水桃源何處?”
【避世桃源】 清·張爾田:“寄生槐國原無夢,避世桃源豈有津。”
【不識東西晉】 宋·張炎:“桃花不識東西晉,想如今,也夢邯鄲。”
【洞犬謝秦人】 宋·劉筠:“籠禽思隴樹,洞犬謝秦人。”
【桃花閉洞門】 唐·曾唐:“殷勤重與秦人別,莫使桃花閉洞門。”
【桃花迷洞口】 宋·張炎:“桃花遠迷洞口,想如今,方信無秦。”
【桃散武陵霞】 唐·李商隱:“柳飛彭澤雪,桃散武陵霞。”
【漁郎入洞天】 明·高啟:“秦人若解當時種,不引漁郎入洞天。”
上一篇:詩詞典故《避世墻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詩詞典故《避世金馬門》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