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兔爰爰,① 狡兔得意又逍遙,
雉離于羅。② 野雞反倒落網羅。
我生之初,③ 我的上代光景好,
尚無為;④ 沒有戰亂真安樂。
我生之后, 我生之后世道變,
逢此百罹。⑤ 兵禍不斷憂患多。
尚寐無吪!⑥ 還是閉口長睡著!
有兔爰爰, 狡兔得意又自在,
雉離于罦。⑦ 野雞反倒落網羅。
我生之初, 我的上代光景好,
尚無造;⑧ 沒有紛擾無造作。
我生之后, 我生之后世道壞,
逢此百憂。 百憂纏身災難多。
尚寐無覺!⑨ 還是閉眼長睡著!
有兔爰爰, 狡兔得意又放縱,
雉離于罿,⑩ 野雞反倒落網羅。
我生之初, 我的上代光景好,
尚無庸;(11) 沒有勞役無兇禍。
我生之后, 我生之后世道惡,
逢此百兇。 壞事連連身難脫。
尚寐無聰(12)! 還是閉耳長睡著!
【注】①爰爰:同“緩緩”,放縱貌,這里指逍遙自得的樣子。②雉(zhi):野雞。離:同“罹”,遭。羅:指捕鳥的網羅。③我生之初:猶言“我生之前,”這里指前代。④為:事,指兵役,勞役之類的事。⑤罹(li):憂。⑥寐:睡著。無吪(e):不說話。⑦罦(fu):即覆車,一種裝設機關的捕鳥器。⑧造:與上文的“為”義同。⑨無覺:指不開眼,即不看之意。⑩罿(tong):同“罦”。(11)庸:勞,指勞役。(12)無聰:不聽之意。聰,聞。
《兔爰》是一首感世傷時的牢騷之作。詩中對現實深懷怨憤不平,帶有濃厚的厭世和懷舊情緒,這些思想情緒和心理,大概是那些喪失其往昔地位和既得利益的沒落者才會有的。對于廣大奴隸和勞苦民眾來說,豐年號饑寒,“盛世”憂勞作,歷來如此。而詩中所描繪的那種太平無事,人人安居樂業的“樂士”,在周代奴隸和勞苦民眾的現實生活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毛詩序》說這首詩表現“君子不樂其生”,是可信的。其所謂“君子”,確切的含義應指“破產貴族”。清人崔述《讀風偶識》云:“其人當生于(周)宣王之末年,王室未騷,是以謂之‘無為’;既而幽王昏暴,戎狄侵陵;平王播遷,室家飄蕩,是以謂之‘逢此百罹’。故朱子(《詩集傳》)云,為此詩者蓋及見西周之盛,可謂得其旨矣。”崔氏認為此詩作者在于周宣王末年,系據詩中“我生之初”云云推測的。其實,此句的“初”字與“我生之后”的“后”字乃對舉為文,“我生之初”猶言“我生之前”,泛指前世,上代,作詩者未必親見“宣王中興”之盛。此詩大概是春秋中后期的作品,具體作于何年,無須深究。
春秋時代,周室日薄西山,王綱墜地,天下紛亂,“禮崩樂壞”。在強大的社會變革歷史潮流沖擊下,舊奴隸制日益走向瓦解崩潰,階級關系隨之發生巨大變化,一批批昔日鐘鳴鼎食,“燕燕居息”的世家舊族相繼凋殘,落得個“篳門圭竇”,“降在皂隸”;一批批新貴捷登要津,耀武揚威。這在舊奴隸主貴族看來,是“天下無道”的“亂世”,而“社會關系之變革,正為詩人(指《兔爰》作者)所浩嘆之大亂。”(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兔爰》一詩正表現出沒落的貴族階級對其所處“亂世”的嫉憤和絕望的哀怨。
這首詩的寫法特點是運用對比手法來表現思想感情。全詩三章,各章意思和章法相同,只是二、四、六、七句變換句尾一字,是因為換韻的原故,同時這種變換又造成文意上的相互補充。前兩句是以兔、雉比喻兩種人的迥然不同的遭遇。馬瑞辰曰:“‘有兔爰爰’,以喻小人之放縱;‘雉離于羅’,以喻君子之獲罪”。(《毛詩傳箋通釋》)身陷羅網的雉,是作者設為自喻,又喻為所有與之共同命運者的不幸,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意義。雉的悲慘下場與狡兔的逍遙得意恰成鮮明對照,喻示“小人”之得勢放縱,“君子”反遭禍殃。這里取以為譬的動物形象帶有作者強烈的主觀感情色彩,加之對比,更寓有對世道“不公”的深沉怨忿,這是一種失意者的忿懣和不平。這層意緒在此還是隱見于兔、雉的比喻之中,接下四句則由隱而顯,直以“我生之初”和“我生之后”作對比。作者竭力美化往世,把它描繪成既無兵爭災兇,又無造作紛亂的百般美妙的“太平世道”,相形之下,今世則禍亂叢生,百憂交集,苦不堪言。今昔兩種不同世道的對比,表現出一種蒼黃翻覆的無情歷史巨變和作者對這一變化來臨的恐懼心理,流露出悲哀之情,這是一種沒落者的感觸和心理。作者頌古之意在于非今,對往世的向慕和懷戀,為的是反照對現實的厭惡和憎恨,這種情感借今昔之對比相當深刻地抒發出來。然而,對于這些被歷史所拋棄而又無力改變自身命運者來說,眼下出路是沒有的,只有無可奈何地閉上自己的嘴巴、眼睛、耳朵,但愿昏睡不愿醒。全詩各章前六句以“兔”與“雉”,“我生之初”與“我生之后”兩種不同的命運和兩種不同的世道作雙重對比,最后逼出“尚寐無吪”、“尚寐無覺”、“尚寐無聰”一連串絕望的哀嘆,造成一股彌漫全篇的凄愴悲沉的氣氛,淋漓盡致地抒唱出作者內心悲緒。這首詩在抒情藝術上確有特色,但它終究是一首沒落者的輓歌,如陳子展先生所說,它屬于“亂世之音”、“亡國之音”一類,“詩里所表現的思想情感可以說是‘怨而怒’,‘哀而思’了。”(《國風選譯》)
上一篇:《假樂》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凱風》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