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彼汝墳①,沿著汝堤往前走,
伐其條枚。砍伐木枝做柴燒。
未見君子,久久不見丈夫面,
惄如調饑②。好似肚餓受煎熬。
遵彼汝墳,沿著汝堤往前走,
伐其條肄。伐取樹木新枝條。
既見君子,如今已見丈夫面,
不我遐棄③。從此相聚不遠拋。
魴魚赪尾④,魴魚勞累尾變紅,
王室如燬⑤。王政暴烈如火焚。
雖則如燬,雖然王政暴如火,
父母孔邇⑥。幸有父母可慰心。
[注釋]①汝墳:汝水河堤。汝水源出河南省,又稱汝河。②惄(ni):難受。調:通“朝”,早晨。③遐:遠。④魴魚:魚名,體薄,細鱗。赪(cheng):赤色。⑤燬:焚,酷烈。⑥孔邇:很近。
[賞析]西周末年,幽王暴虐無道,王室傾危,社會動亂。周南汝水地區一個被朝廷拉去服役的男子,逃難歸來,他的妻子有感于久別重逢的難得,滿心喜悅,從而唱出了這首感今追昔、充滿深情的歌。《詩序》曾把這首詩附會為南國之人,受到文王的教化,能夠勉勵在外服役的丈夫,努力為王室效勞。實際上其詩含意正相反,從這首詩中正可以看到人民對王室動亂的不滿,對家人團聚生活的渴望。
全詩三章,第一章寫丈夫未歸時的渴念之情;第二章寫丈夫歸來后的欣幸;第三章,則寫出生當亂世幸而能夠與家人團聚的無限欣慰。前兩章均以這位婦女在汝水邊采伐木枝起興。第一章“遵彼汝墳,伐其條枚”,《詩集傳》:“枝曰條,干曰枚。”孔穎達說:“大木不可伐其干,取條而已。枚細者,可以全伐之也。”這兩句意思是說,沿著汝水大堤,把堤上的灌木枝干一起砍掉。第二章則寫“遵彼汝墳,伐其條肄”,《詩集傳》:“斬而復生曰肄。”肄,是指經年又新生出的木枝。顯然,詩人是以“伐其條枚”、“伐其條肄”來代表時間的推移的。這正好與首章寫丈夫在外未歸,次章寫丈夫已歸相配合。這首詩寫于丈夫已歸之后,因此第一章乃屬對丈夫未歸時自己心情的追憶。詩中寫丈夫未回來時,自己的憂思想念之情,是那樣的痛苦難熬,從而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惄如調饑”,就像沒有早飯吃,餓著肚皮般地難忍難熬。這個比喻是那樣的普通,但用以形容其欲望不能滿足的迫切之情,又是那樣貼切而生動。第二章寫丈夫終于在遠離久別之后回到了自己的身旁,“既見君子,不我遐棄”,遐棄,遠棄。“不我遐棄”,即“不遐棄我”的倒裝句,即表示丈夫對我的感情,也和我對他的感情一樣,終不忍久離,從而設法回到了自己身邊,其欣幸快慰之情,令人讀之可見。第三章的前兩句,是對當時王室之政酷烈的擔憂,“魴魚赪尾,王室如燬”。關于“魴魚赪尾”,舊注一般解釋是魴魚尾巴本白色,魚勞則變赤,所以用來喻民之勞苦。魴魚之尾因勞而變色,這恐怕未必有科學根據,大約屬于當時的民間傳說。詩人用這樣一個傳說,來比喻在國亂政酷之下,人民徭役頻繁,勞苦疲憊不堪,還是很形象的。下兩句“雖則如燬,父母孔邇”,是說雖然王政酷烈,社會動亂,但能回到家中與父母團聚在一起生活,還是值得慶幸和安慰的。這首詩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西周末年,政酷國亂帶給人民生活的動蕩不安。這首僅僅三章十二句的小詩,前兩章用對比手法寫出了離合之間的憂喜之情,第三章章法一變,寫出了生活在亂世之中人們的些微愿望和欣幸。詩中還用伐木、調(朝)饑、魴魚赪尾等比興手法,把時間、心情、生活狀況形象化,從而增強了詩詞的生動性和表現力。
上一篇:《桓》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清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