俟我于著乎而①,新郎等我門屏間,
充耳以素乎而②,冠邊充耳白絲線,
尚之以瓊華乎而③!晶瑩紅玉光彩添!
俟我于庭乎而,新郎等我在院庭,
充耳以青乎而,冠邊充耳絲線青,
尚之以瓊瑩乎而!紅玉晶瑩色澤明!
俟我于堂乎而,新郎等我在廳堂,
充耳以黃乎而,冠邊充耳絲線黃,
尚之以瓊英乎而!晶瑩紅玉美容光!
[注釋]①著:通“寧”。古代富貴者的宅院,大門內有屏風,大門和屏風之間的地方叫做“著”。②充耳:古代男子的一種裝飾品,它掛在冠的兩邊,垂在耳旁。充耳系在冠上的絲繩上,其絲繩用白、青、黃三色的三股絲線編成,叫做“紞”。絲繩上掛著一個綿球叫做“纊”,綿球下掛著玉,叫做“瑱”。③尚:加。
[賞析]這是一首歌唱親迎的詩。詩的敘寫視角,是一位臨嫁新娘張望前來迎親的新郎。只見新郎先是來至門屏之間,接著跨步邁進庭院,然后抬腿升階入堂。三章歌辭的描述,由外而內極富層次。至于新娘眼中的新郎形態,則詩歌避開正面賦敘,只抓住新郎身上最具特色的裝飾品充耳,加以反復詠嘆。充耳的紞由白、青、黃三種顏色的絲線組成,鮮明而又豐富的色彩,它象征著新人的美好、婚慶的歡鬧;充耳的瑱是尊貴者所服用的瓊玉,色澤晶瑩,既顯示了新郎身份的高貴,又映襯出他容光熠熠的神采。而三章詩歌的重復吟唱,則將這位臨嫁姑娘對殷勤相接的多情新郎的愛慕之情,極為真摯熱烈地表露了出來。
本詩的語言獨具特色,以六言句七言句相次而成,每句詩的末尾都用了語氣虛詞“乎而”二字,使全詩形成了一種余音搖曳、優游舒緩的頌唱風格,這大約與本詩常用作親迎場合、新婦伴娘集體頌贊歌唱有關。
上一篇:《草蟲》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葛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