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登山臨水
【出典】 《楚辭》戰國楚·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憭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東漢·王逸注:“升高遠望視江河也。”
【釋義】 宋玉在《九辯》開頭一段,曾用“登山臨水兮,送將歸”比況悲秋的感傷情懷。后人用為典實。
【例句】 ①每登山臨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場消黯,永日無言,卻下層樓。(柳永《曲玉管》[隴首云飛] 17)這里用“登山臨水”抒發自己漂零異鄉的悲感。②當時宋玉悲感,對此臨水與登山。(柳永《戚氏》[晚秋天] 35)這里用宋玉的“登山臨水”來喻示自己異鄉孤館的悲秋情緒。③恨登山臨水,手寄七弦桐,目送歸鴻。(賀鑄《六州歌頭》[少年俠氣]539)這里用“登山臨水”來抒發報國無路的悲壯情懷。④登山臨水,此恨自古,銷磨不盡。(周邦彥《丁香結·商調》[蒼蘚沿階]606)這里抒發了與古人相近的悲秋懷人的感傷情緒。⑤兒輩何知,更休說似,登山臨水。(袁去華《水龍吟·九日次前韻》1495)這里表明自己不同于一般的登山臨水傷秋意之寥落,而是有著深沉的身世之悲。⑥唾壺麈尾登臨暇,似當年、滁陽太守,歐陽公也。(劉克莊《賀新郎·寄題聶侍郎郁孤臺》2626)這里用“登臨”指聶侍郎登上郁孤臺瀏覽風景。⑦尚喜暮年腰腳健,不礙登山臨水。(劉克莊《賀新郎·九日與二弟二客郊行》2631)這里用“登山臨水”指自己游山玩水,不含悲秋傷感之意。
上一篇:典故《登天柱》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登山屐》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