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峰秋色圖
近代·蕭謙中作
紙本水墨設色
縱一○一.五厘米
橫四八.五厘米
藏中國美術(shù)館
這幅畫是蕭謙中盛年時期的作品,經(jīng)營制作工整端麗,底蘊深厚。雖尺幅不大,但翠嶂羅疊、峰回逶迤間,卻寫出了千山邈遠的一派秋意。畫上有詩題云:“眾峰涵夕陰,岸水澹秋色。逶迤見古道,蕭條少行客。雖無桃花源,亦與塵世隔。縱有扁(文誤作‘遍’)舟來,重尋恐難得。”題款記作于“舊都寓齋”,可知畫家時居北京,而此畫卻是借典型的南方佳木秀蔭之景聊寄武陵之思。細細體味,不難覺察在醞釀這番秋山夕照的情境遷想時,畫家是頗費思量的。
眾峰秋色圖
此圖以小青綠法敷染。前景作山澗葦汀,一葉漁艇斜仄而出,淡墨勾勒的水波有風起之境;右下角寫翠崖拂水,上踞兩株姿態(tài)偉岸的長松,虬節(jié)壯勁,偃仰相偎。中景是縱深通幽的溪澗瀑布,環(huán)繞各色雜樹,修株密葉,畫家以朱磦點染濃濃的秋意。而巉巖峭壁錯疊而上,蜿蜒展開遼遠開闊的遠景,仍是林木交合,一片郁秀蒼蔚;間或幾株紅葉樹,與中前景相呼應;最遠方兀立的孤峰則是幾筆朱砂色寫成,點出了晚霞夕映的題中意。尤值得一提的是景層間那幾段精心設計的空白,如煙嵐流動,令畫境從容有度、張弛疏密之中更顯氣格的宏大深遠。從這張畫的經(jīng)營布局、物象描繪,我們可以獲知畫家對傳統(tǒng)茹涵之深。他在處理近、中、遠三景的空間呼應,樹木的開合俯仰、高低錯落以及層巒稠密交疊的關(guān)系時,不乏對王蒙《清卞隱居》、沈周《廬山高》等圖的位置安排的借鑒;他筆端的松針畫法、松樹的形態(tài)有石濤、梅清的風范,郁郁勃勃,又簡練概括;而以淡墨側(cè)鋒的橫解索皴勾畫山巖,重重疊疊的色墨渴點寫密苔豐草,其間賦予畫面的蒼厚松秀,又使這幅作品在精工周全之中另生一段清逸靈婉的詩情。
眾所周知,青綠山水得洇潤明潔已屬不易,若能兼取如紙本水墨一般豐姿湛然的韻致,就更難能可貴了。蕭謙中此作,令人不由不感嘆,他已從當時北京畫壇一片因循正統(tǒng)末流的壁壘中沖決而出了。
蕭氏本安徽懷寧人,青年時雖以追蹈金城、學“四王”余緒發(fā)蒙于畫學,但畢竟性格與南方山水相契。這不僅令早年的西南游歷一直成為他此后近二十年創(chuàng)作的胸中滋養(yǎng),而且,當20世紀20年代“四僧”畫風由南方被紹介到北京時,龔賢、石谿等一路不脫正統(tǒng)淵源的野逸作風,以其醇厚清朗、蒼莽松秀立即博其傾慕,從此在筆墨格調(diào)、丘壑格局諸方面心摹手追。30年代是蕭謙中的藝術(shù)成熟期,多作青綠。這幅《眾峰秋色圖》正是其中的代表。從中可見,畫家由經(jīng)對清初正統(tǒng)、野逸諸家的全面研習,一脈追研而上,已頗得明季吳門派青綠法的品范了,甚至在丘壑架構(gòu)組合的豐富性、筆墨的醇厚華滋方面已能探元代山水大家的堂奧。而正是這種寓奇于正、正逸相合的多元因子的糅合,促成了蕭謙中能從陳陳相因、抱殘守闕的京都舊習中脫穎而出,得到繪畫個性上的成熟。
上一篇:《雙虎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嶺南春色圖》原圖影印與賞析